大政治家的人生境界——读《观沧海》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连年的军阀混乱,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就是当时悲惨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在这个生命受到严重摧残的时代,文人们大多抒发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生苦短的叹息弥漫于当时的诗坛。而集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于一身的曹操的诗作,则侧重抒发及时有为、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显示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观沧海》列曹操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曲。《步出夏门行》是汉乐府古题,又名《陇西行》,诗人借助古题,表现了宏大的人生抱负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崛起的曹操,经过多年的征战,逐渐削平了北方的军阀势力。建安十年(205),曹操击败了他在北方最强大的敌手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率余部投奔居住在辽西的乌桓部族,勾结乌桓多次入侵掳掠幽州一带的汉族民众,成为东北边境地区的大患。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师北征,一战告捷,巩固了后方,为挥师南下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提供了可能。九月,曹操胜利班师,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豪情满怀地写下了《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赏的立足点和对象。诗人登上碣石山,凭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一个“观”字统领起下面的十句描写。“水何澹澹,山岛耸峙”写放眼一望的总体印象:在那苍茫浩瀚、辽阔无边的海面上,高高耸立着突兀的山岛。诗人由大处落笔
,着力渲染大海浑茫动荡的气势。“何”是“多么”的意思,表达诗人见到大海时无限惊叹的赞美之情。“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描写耸峙的山岛上草木繁茂的景色,秋天的北方本应已是草木摇落的景象了,而此地的景色却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水何澹澹”的进一步描写:在无风的情况下,海水尚且动荡不已;当萧瑟的秋风掠过海面,大海更是洪涛巨澜,波浪接天,汹涌澎湃,声势赫然。面对这壮丽恢弘、气势非凡的大海风光,激动得大约有点眩晕的诗人恍惚觉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的日月,灿烂的银河,仿佛都蕴涵在大海的怀抱之中。
《观沧海》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全诗描写秋天的大海景色,展示出一派恢弘的气势和蓬勃的生机,而无丝毫衰飒凄凉的悲秋情绪。“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我国文学史上,历代诗人多是临秋风而洒泪,见落叶而伤怀。曹操却能迎着拂面的萧瑟秋风,领略大海的辽阔壮美,一扫凋残低沉的情绪。这种崭新的高昂格调,反映了诗人振奋进取的人生态度。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浪漫恢奇,极写海之大,连日月星辰这些巨大的天体,好像都是由大海孕育而出,这种吞吐日月的博大境界,乃是诗人阔大胸襟的自喻。《观沧海》的壮阔气象、宏大意境,正是诗人扫平群雄、统一天下的人生抱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