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六则有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不到75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倾绿田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伟大人的至理名言。我国革命家徐特立,在法勤工俭学时,已是名字响当当的教育家了。但这位四十开外的名家却甘当小学生,向法国小孩子学法语;还有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虽著称诗圣,但每写一诗,都要向邻居老婆婆征求意见,她听不懂的地方修改到她听得懂为止;又如我国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整写好《史记》,便到各地游历,向平民百姓虚心请教,最后写成《史记》……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目不识丁的老婆婆当然也没有白居易那样的才华;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所以,只要你能参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亘古不变的真理,并真的这样做了,付诸实践的你就获得了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