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交会:化整为零的精彩诠释
2004年6月6日下午3时,第11届中国国内旅交会讲评总结大会现场。
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司长沈蕙蓉,当着百余名媒体记者的面,语气肯定:“本届旅交会在杭州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场内外环境比较理想。尤其是对口接待工作,赢得全国各地业内人士的交口称赞。”
与此同时,会场外数双大手紧紧相握。一方说:“衷心感谢你们的热情接待。”另一方说:“欢迎下次再来西湖。”新疆建设兵团的参展商和对口接待单位市总工会的工作人员,正依依不舍地话别。
对口接待,即根据参加旅交会的诸个省份和城市,确定杭州某一单位作为其接待单位,帮助解决在杭期间各种事宜。短短48小时内,沈蕙蓉司长两度提及对口接待,她将此称为“一次创新”。
酝酿两年前就已开始
对口接待的“萌芽”始于杭州旅游人的切身体会。前10届国内旅交会,深谙“吆喝”效用的杭州旅游人都积极参与。从广州到海口,从乌鲁木齐到南京,每次他们都深切感受到人生地不熟的不便。尽管承办地政府也在努力协调,但资料运输、人员联络等困难始终存在。
2002年,一举击败众多申办城市,从南京接过第11届国内旅交会的会旗后,杭州便决心办一届“历年来最好的旅交会”。由于硬件设施有限,如何提升软件水平,为八方来宾提供最舒心的服务,成为杭州旅游主管部门思索的首要问题。在吸取和借鉴多届旅交会接待工作做法的基础上,一种新的接待方式——对口接待逐渐搭起框架。
2003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杭召开。在接待国家旅游局领导及各省市自治区旅游局局长时,杭州首次尝试了对口接待方式,结果获得与会人士的肯定和赞赏。
此番“小试牛刀”的成功,坚定了杭州走对口接待这条道路的信心,同时决定打破以往省级单位对口接待的惯例,把对口接待的范围扩大到城市。
69个组直接参与接待
旅交会期间,杭州共迎来正式参展代表一万余名。早在今年3月,包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在内的市级机关单位,组成了69个接待小组。按每个接待小组5名成员计算,直接参与到接待一线的就有近400人。根据市委书记王国平提出的“四个一流”、“三个满意”要求,所有对口接待单位都接到了一张“任务表”,上列6大任务:确定一名领导负责;有一名联络员;安排一辆车;游一次新西湖;品一次杭帮菜;陪一次购物。
6月4日开始,各地参展来宾陆续抵杭。
市文化局负责接待河北代表团。由于石家庄没有直达杭州的航班,文化局专门派员赶到上海接机。当河北旅游局代表看到等在接机口的“东道主”时,连称“没想到”。市经合办对口接待的新疆参展团中,有10余名少数民族参展商。为了让他们在杭州期间吃好住好,市经合办特地请来了东伊顺饭庄,为少数民族参展商送上正宗的清真菜。
在完成品杭帮菜和陪同购物的任务时,各个对口接待单位动足了脑筋。有的把宾客带到河坊街,品尝特色小吃;有的陪代表一起逛丝绸城,采购琳琅满目的丝绸制品。细心的接待人员甚至把客人的照片拿去加急冲印,在返程前送到他们手中。
“宾至如归”、“受宠若惊”,采访中,几乎所有参展商都高度评价杭州市的对口接待工作。河北旅游局一位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一行4人分别住在3家宾馆,为接待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在杭期间,接待单位市文化局每天都派车一家一家地接送,且态度始终非常热情,没有丝毫的抱怨,这让他们很感动。
多种力量拧成一股绳
对口接待,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本届旅交会期间,整合各部门力量,化整为零,提升管理能力的一个闪光点。
这些充满着智慧的亮点还有很多。
早在旅交会开幕前,市旅委专门出台了旅交会期间的最高指导房价,防止宾馆借市恶意抬高价格。
6月5日,旅交会开展首日。由于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内数万人使用手机,这一区域内的信道不够,一时手机失灵。获悉此情况,电信部门紧急调派两辆通信应急车,现场支援。
下城区志愿者服务总队的1万多名“小红帽”,在两天时间里守在会场,替人引路、帮客商搬运重物、分发快餐。
早上7时,杭州市急救中心的120救护车,就进驻旅交会现场,精心选派的优秀医生和护士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
在一场大规模会展面前,杭州似一台运作有序的机器,和谐、紧凑、激情、平稳,是它留给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