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下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雷电颂》学习要点
        ★★★
【字体:
《雷电颂》学习要点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4

《雷电颂》

  关于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郭沫若是南方长江流域楚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学者和诗人。他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一辈子都与楚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深层联系。而楚文化则是一个巨大的魅力无穷的远古文化原型,对郭沫若的精神个性给予了深刻的影响和发展的基础。在郭沫若著作谱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楚文化相关的:诗集《女神》、《星空》,剧作《屈原》,还有几乎延续了半个世纪的楚辞研究活动的学术论集《屈原研究》,都可以视为对楚文化这一巨型文化原型的一再反顾和多重审视。

  19421,郭沫若继《棠棣之花》之后,以10天时间完成了他的杰作《屈原》。《屈原》取材于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事迹,但剧本并未拘泥于实事,而是把屈原与楚怀王为首的统治集团的矛盾集中在一天之内,以南后对屈原的引诱不成,阴谋陷害为主线,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变节攀附权贵,而侍女婵娟却代屈原误饮毒酒而死为陪衬,生动地表现出伟大诗人忧国忧民、不畏强暴、磊落坚贞、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屈原在暴风雨中的悲愤呼号"雷电颂",作为"道义美的化身""诗的魂"的婵娟之死,控诉了旧中国的黑暗,道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引起当时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光辉一页。

  时代背景:
  1941年,郭沫若先生在周恩来同志直接指示下,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中心重庆,接连写下六大历史剧,以此为武器,配合党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猛烈的斗争。这六大历史剧借古讽今,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是反对投降、反对专制、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坚持民主、坚持团结,其中以《屈原》为最有名。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实行特务统治,制造皖南事变的罪行,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屈原
  屈 原(约前339-约前285)名平,战国时楚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他出身贵族,博闻强记,明治道,娴辞令,官至左徒(职位仅次于令尹),入则"图议国事",出则"应对诸侯",深得楚怀王信任。时秦楚争霸,"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斗争异常激烈。屈原主张明法度,任贤能,联齐以抗秦。曾两度奉命出使齐国,推动了合纵联盟的形成,但屈原的联齐抗秦的政治路线遭到楚国保守势力子兰、靳尚等人的诋毁和破坏,因而被怀王所疏远。怀王贪而轻信,误中秦人"绝齐得地"的诡计,愤而与秦战,兵败地削,终于错误地放弃联齐政策,受骗入秦,客死异邦,这使屈原受到极沉重的打击。顷襄王立,子兰为令尹,对秦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加紧迫害屈原,策动上官大夫进谗襄王,结果屈原被放逐到江南蛮荒,一斥不复,长期的政治斗争至此全告失败。诗人受尽打击迫害,窜逐流浪,始终眷恋祖国,在此期间,先后写成了许多激情满怀的诗篇。屈原痛恨奸佞之壅君误国,目诸国事日非,悲愤绝望,遂投汨罗江自尽,结束了"正道直行忠而被谤"的一生。

  学习重点:
  1、了解:历史剧《屈原》的故事梗概。

  2、了解:戏剧作品通过戏剧冲突、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壮美的"雷电颂"把屈原光辉品格高扬至电闪雷鸣的境地。在学习这首千古绝唱的作品中,注意多欣赏声像素材,入情入景,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作者把"五四"时期那种狂烈的个人情感投射于历史人物屈原身上:
  (1)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
  (2)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的地方去;
  (3)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4)他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4、作者运用了拟人兼呼告、叠句、反复、比喻、排比、对偶、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和短促有力的句子,充分表达了感情,增强了气势。学习本文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5、郭沫若以诗人之心体悟诗人屈原的精神,他渴望"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迸射出光明"!然而,究其实际而言,这种昂扬向上情绪也是屈原斗争精神不屈不挠的集中体现。

  一、掌握如下词语。
  睥睨pì nì):眼睛余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咆xiào):水的轰鸣,人或兽的怒吼。
  诡谲guǐ jué):诡诈,狡诈。
  瘦xuē):形容形体或脸很瘦,像是被削过的样子。
  非nàn):指摘和责问。
  (shān):流泪的样子。
  zhù)立:长时间地站立。
  俄顷:不久,不一会儿。
  收揽:收买拉拢。
  口实:假托的理由;可以利用的借口。
  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故步:老步子;封,限制。
  哗众取宠:说话迎合群众心理,以博取众人的夸奖和欢心。

  二、文章结构: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毁灭,毁灭,毁灭呀!"这一层是借指神鬼偶像来怒斥、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文章的象征意义:
  首先,作者以雷雨前后的沉闷、黑暗象征国民党的统治。作者借屈原之口控诉这"暗无天日""比铁还沉重的黑暗"现实。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当时迫切需要进行一场革命,以扫除黑暗势力。
  其次,作者又以大自然中威力无穷的风雨雷电象征雷霆万钧、势不可挡的人民革命,也象征了作者坚强的斗争决心。这里的雷电和人同化了,它既是屈原的化身,又是作者的化身,也是人民的化身。这种战斗的、追求的、渴望的感情正是处于国统区高压下人民的感情。

  四、经典台词选录: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呵!


(甘肃省)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举国,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
.解释"由是感激"""字所指代的内容的句子。
答:
2
.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哪一项?( )
A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B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
.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
.选出与"故五月渡泸"""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桓侯故使人问之
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既克,公问其故
D
.彼竭我盈,故克之
4
.选出加红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 先帝不臣卑鄙    临崩寄臣大事
B
. 受命来,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伤称帝之明
C
. 遂许先帝驱驰    是众议举宠为督
D
. 陛下亦宜自谋,咨诹善道   彰其咎
5
.文中加红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答: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由是感激"""为代词,所指代内容的意思是:先帝不认为我出身低微,见识短浅,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探望我,向我询问当前的大事。
2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答案为C项。诸葛亮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
.本题考查对选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答案为D项。例句"故五月渡泸"D"彼竭我盈,故克之"中的""都是"所以"的意思。A"桓侯故使人问之"中的"""特意"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意思是"旧,原来"C"既克,公问其故"""的意思是"原因"
4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的分析。答案为D项。其中的两个""字的含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连词,可以翻译为""
5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包含着创业艰难的思想,表达了诸葛亮效忠刘备父子的感情。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