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桃花源记事
一千多年以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的世外桃源,传诵千古,后人到处寻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希望能找到陶公笔下描述的宁静、理想的桃花源意境,寻求精神上的慰籍。于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桃花源”,如湖南的桃花县、江苏连云港的宿县山坳、安徽黟县的西递村、湘西武陵的苗家,各地都博引旁证,均自称是正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桃花源”在哪里?恐怕除陶渊明本人外,已没有人晓得了。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部电视片,说位于安徽黄山、白岳之间的黟县,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笔者将信将疑地随着向导驱车前往黟县探个究竟。
安徽黟县,是皖南最古的县,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慕名来到古黟,作诗赞曰:“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据说陶渊明的后裔因战乱逃至古黟,发现这里山水胜迹与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极为相似,遂择黟地而居。
黟县的西递村,距黟县城在8公里,据说是陶公创作《桃花源记》的蓝本,这里被国内外游客和建筑专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华夏第一村”。村内至今仍完好保存着120多幢明清邸宅,堪称徽州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进入西递村,向导告诉我们,这里的流水不一般,二条溪水环绕村庄,水不是向东流,而是向西流去,故村名叫西递村。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高处俯瞰,鳞次栉比,整个村民居建筑群成一船形,据说寓意为借水西行,取真经,得神力,从而大吉大发。
西递村山清水秀,树绿草青,黑瓦白墙,别具一格,这里无喧嚣的汽笛声,也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污染,真不愧是世外桃源。
清代有诗人《咏西递》真实地反映了西递的全貌:“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
我们沿着青石板路进入村庄,村中有正街、横临街、后边溪街三条主要街道 和四十条狭小深巷。这里的古民居,大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梁、柱、门、窗均描彩飞金,雕梁画栋,曲径回廊,花木扶疏。整个西递村古风犹存,古民居、古祠堂、古石坊、古玩街,每家每户既是一幢文物陈迹,又是一间古玩商店,游人到此,每一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呼你进去观赏字画、古董、玉石珍奇等。古老宁静的桃花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商业气息,令人叹为观止。
最有意思的是清代知府胡文照故居“大夫第”的临街绣楼,又称彩楼。 这里高悬“山市”、“桃花源里人家”。绣楼的石雕门楣上刻有“作退一步想”, 建筑时有意将整幢绣楼向后缩退了一大步,与堂前“退一步海阔天空,忍片时风平浪静”的楹联相映成趣,耐人寻味。彩楼据说是小姐抛绣球选乘龙快婿的地方,彩楼飞檐翘角,栏杆窗扉,玲珑典雅,富丽堂皇,尽管现已人去楼空,但别具一格的建筑使人很容易联想起昔日的辉煌。据说这里曾有专为游客开设的“抛彩球、选佳婿”旅游项目,可惜我们未能赶上,甚是遗憾。
西递村的古民居中,门楣上的题额,厅堂内的楹联亦琳琅满目,令人大开眼界,宅名文字简洁,名目繁多,不少与我们客家地方的屋名相同或相似, 如“积善堂”、“立本堂”、“敬修堂”、“世德堂”、“尚德堂”、“仁礼堂”、“笃敬堂”、“大雅堂”等,我怀疑我们客家文化是否有受过此地的影响?可惜无从考察。
从西递桃花源出来,同游者问感想如何?这时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诗词:“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和民居建筑,这些成了中国旅游观光圣地,也给桃花源里人家带来滚滚财源。“桃花源里尽商家”,不知陶公九泉之下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