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鉴《蜡烛》结尾的两段文字
分析:
这里首先突出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勾画了战争破坏后的环境,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唯一珍爱的东西,强调其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烈士的至高无上的感情。作者有意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成“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最后的抒情议论突出了中心,深情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把这两段文字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它是不会熄灭的。”那么内涵和意义就有天壤之别。
解答:
烛光是南斯拉夫老妇人对一个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深情义;烛光是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情谊的象征;烛光是残酷战争中的优美人性之光;烛光,永远温暖在人们的心头。
解析:
把握作者形象性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可以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假设、比较获得。就这段文字而言,就是通过将地点、人物、抒情性语句的转换,在比较中感知作者对事件的认识,感知文章的深层内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