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下 >> 八下四单元 >> 教案正文
《端午的鸭蛋》导学
        ★★★
【字体:
《端午的鸭蛋》导学
作者:朱碧波    教案来源:翠园初中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0

《端午的鸭蛋》导学

    翠园初中部  朱碧波

 

【学习要点】

1、   “大生活,小叙事”,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本文的魅力所在.利用学习的机会,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述生活。

2、   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又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仔细体味这一特色。

3、   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领悟与探究】

1、   作者、背景简介与文题解释

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许多人爱游江南,其实江北的风光也同样好,高邮就是其中一处。(从南京

坐火车到扬州再坐5个小时汽车便到了)。高邮是水乡,当地的大麻鸭是著名鸭种,鸭多自然鸭蛋也多,高邮人又善腌制,因此许多人认识高邮都是从认识高邮鸭蛋开始的。据闻上海的副食店里卖的咸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双黄咸蛋,可见其著名。这个盛产鸭蛋的水乡小镇在今日仍保留了传统民俗。若是端午时分来到高邮,可看到有趣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过节仪式。挂“鸭蛋络子”,过节的头一天由姑姑或姐姐(未婚女性)用彩色丝线打好络子。端午一早,将煮熟的鸭蛋端上,由孩子自己挑选一个,然后装在络子里,挂在身上或房间里。孩子们吃鸭蛋都很小心,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破坏,蛋黄、蛋白都吃光,还要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清洗干净。因为晚上要把捉到的萤火虫装在蛋壳内,再在空头处糊上一张透明薄纸(薄绢更好),手巧些的还会用针在蛋两侧穿两个孔,系上漂亮丝线,还有的在蛋壳上画些画,这样一盏萤火鸭蛋灯便做成了。

《端午的鸭蛋》这个标题,是本文的叙事核心,既突出了“端午节”这个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民俗”特色,又点明了本文是写“鸭蛋”这种生活极为常见的事物。朴实而醒目的标题和本文的行文风格吻合。

2、   课文主题及内容要点提示

主题:本文通过娓娓而谈的叙述,展现了故乡高邮特有的物产——鸭蛋的特

点以及故乡的风俗,自然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内容要点:

第一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第二、三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第四段:写“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

3、   文化内涵要点提示

汪曾祺曾说:“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

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虫鱼,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这些“凡人小事”的文章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意趣,但不是魏晋文人的清淡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它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自己啊!

4、   语言学习要点提示

应掌握的重点字词:切开带壳  (jiáo)石灰  络(lào)子  练囊

语言特色:

⑴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

有什么可挑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⑵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⑶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5、   写作特色要点提示

⑴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成就于作者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

⑵语言自然传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⑶结构框架明晰:“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6、   扩展与联想要点

关于汪曾祺的小说

      有人疯狂地喜欢他,他的小说“初读似水,再读似酒”

王干

很多人喜欢汪曾祺,有人甚至是疯狂地喜欢。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哦,小说可以这么写?!现在的年轻人体会不到当初我们读到汪曾祺的那种新奇、兴奋和不安,《异秉》、《受戒》、《大淖记事》、《陈小手》那样一批小说让好多的评论家和学者大跌眼镜,也让年轻的作者和读者如痴如醉,有人这样评论汪曾祺的小说:“初读似水,再读似酒”。奇怪的是,当时正是现代派和先锋派大行其道的时候,仿佛是一种讽刺,汪曾祺以地道的汉语风味广受青睐。年近六旬的作家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包括好多狂傲的自以为是先锋派和后来以国际性写作为标准的准国际作家也在老先生面前甘做弟子。

我第一次读汪曾祺的小说的时候,并不是在他大红大紫的时候,而是在“文革”期间。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暑假在外婆家,从四舅的抽屉里翻到了一本旧的《人民文学》,上面有一篇小说叫《王全》,很耐看,也觉得有点怪,印象极深。很多人都是因为读了《受戒》、《大淖记事》才慢慢了解汪曾祺的,我则是读了《异秉》之后就对汪曾祺感兴趣的。《异秉》当时发表在顾尔谭主编的《雨花》上,很少有刊物转载,也很少有人评介,而那一年我却恰巧订了《雨花》(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看了《异秉》的第一感觉像解放前的人写的,与我父辈的生活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小说的功力力透纸背。

等读到《受戒》、《大淖记事》之后,就更加激动了。不仅因为他写的是家乡的生活,而是他把“解放前”的生活也写得那么美。孙犁也是写生活美的高手,但他写的都是劳动人民,而且都与抗战有关。汪曾祺写的都是市井,与抗战也无关,最让我震惊的是他在《大淖记事》里写到巧云被刘号长奸污之后,居然没有《白毛女》里那种愤怒和反抗,“巧云破了身子,她没有淌眼泪,更没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人生在世,总有这么一遭”。我原先脑子里的阶级斗争观念一下子被击穿了。刘号长与巧云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巧云居然没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后来锡匠们还是游行反抗了),还有她的贞洁观呢?《大淖记事》没有简单地搬用阶级斗争的观念和道德的观念来写小说,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需要勇气的。当然,老先生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是让小说写得更生活化一些。

7、   难点探究要点

1)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李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到底应该如何看这个问题?

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其实,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可以就此问题展示讨论。

2)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语言?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辞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言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的语言质朴、平实、生动,极具个性的本色,要认真品味。

【练习与思考】

一、积累与运用

1、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藉贯  荧火虫  按布就班      B.纽扣  络子   腌鸭蛋

C. 大襟  囊括   朱沙           D.烹调   防碍  逾越

2、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还不就是个鸭蛋!        

难道不是一个鸭蛋吗?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会冒出来。

3、   汉语言总是那么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比如谈到某些事物最好或达到顶

点时,总有一些相应的成语来与之对应。如: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最危险的游戏——玩火自焚。参照例子,仔细体味,用相应的成语回答下列题目。(2分)

1)最宝贵的话——(        )(2)最远的地方——(      

3)最大的效益——(        )(4)最吝啬的人——(      

二、阅读迁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⑵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⑶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⑷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⑹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⑺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⑻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⑼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1、   炒米有哪些特点?

2、   4段,为什么要写一个会算卦的先生,这样写是否离题?

3、   5段说“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花这

么多笔墨写它?

4、   7段的“浪漫主义”是什么意思?

5、   比较本文和课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   全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