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下 >> 八下四单元 >> 教案正文
从云南的歌会到儋州的调声——我教《云南的歌会》
        ★★★
【字体:
从云南的歌会到儋州的调声——我教《云南的歌会》
作者:韩秋红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3

从云南的歌会到儋州的调声

                      ——我教《云南的歌会》

洋浦实验学校 韩秋红

人教版初二《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开始了。

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教师如能正确引领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各地不同的民生和民间文艺。

按常规先学习第一篇讲读课文《云南的歌会》。按照我备课的设计,这篇课文主要完成两个能力目标,一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二是理解云南歌会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写作手法上的不同。情感目标就是让学生感悟地方集会或节日蕴藏着的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上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什么是民歌?(学生纷纷议论,最后明确: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云南的歌会)

首先我对云南的民歌作了一些简介,然后让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教室里迅速发出“嗡嗡”的读书声,几分钟之后,学生渐渐停了下来。我对学生误读的字进行正音之后就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

先是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方式和内容。由于早读课的时候我已经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因此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及村寨传歌这三个唱歌场面。接下来就是要求学生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唱歌场面的特点及写作手法上的不同。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自己最喜爱的语句进行体会和揣摩,我还提示他们要留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和句。在我的点拨及学生的集体商榷下,学生基本上能够概括出这三个唱歌场面的不同特点及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我当时非常高兴,觉得自己今天的课堂教学进行得比较顺利。不过在高兴之余,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学生似乎有点疲惫(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为了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起来,我寻思着下一步棋该如何走下去。

几经思索之后,我灵机一动:“不是教民歌吗?干嘛不让学生学着唱唱?”打定主意之后,我就问学生想不想唱民歌,大家异口同声说:“想——唱。”“那好,老师教你们唱唱。”一听说是我教,学生更来劲了。于是,我把《蓝花花》片段抄在黑板上教学生唱了起来:“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学生也跟着起劲的唱了起来。随后我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练习唱唱来调节调节,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去。不过我感觉女同学比较认真,但男生不大买账,其中有几个男生在那里有说有笑。我当时非常恼火,就大声地吼了一句:“陈良永,你们在干什么?”“老师,他们在调声。”他们旁边的一个女生说。“调声?”我疑惑不解。“对,我们在调声。老师,你不觉得这云南的歌会跟咱们儋州的调声有很多相似之处吗?”“就是”“我也觉得”“我也是”学生终于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教室里人声鼎沸。这倒是我始料未及,不过经学生一提醒,我反而也觉得这是很好的课程资源。于是我问学生:“你们了解儋州的调声吗?”“知道一点。”“老师,林尤远最会调声。”“既然如此,那你们谁能说说云南的歌会跟儋州的调声有哪些异同呢?我问。“它们都是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并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一个同学说道。“它们都有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进行对唱。”听后我点头称是。“云南的歌会和儋州的调声都有对歌的形式,都是比赛机智才能。只不过调声的时候唱歌者并没有隐藏起来,而是男女分组面对面进行对唱,并且边唱边舞,每组都由一个善唱的人领唱,反复对唱之后才能决出胜负。”另一个男生抢着说。“还有就是它们的村寨传歌跟儋州的唱山歌也很相似,都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场面比较宏大。所不同的就是云南的村寨传歌每桌轮流低唱之后,再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而我们村里唱山歌的时候,大都是某一户人家里有事情需要操办,为了助兴就请来一男一女(我们管他们叫歌爸和歌妈)进行对唱,嗓音特好,一唱也有几个晚上。其他的人只是围坐着听,他们是唱不出这种山歌的。”这个同学话音刚落,其他同学都高兴地笑着说:“唐宝山最会唱。”我听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无论如何我也不会想到学生对儋州的调声了如指掌,甚至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他们对云南民歌和儋州民歌的比较如此到位也是我始料未及的。“还有谁要补充吗?”我接着问。沉默了片刻之后,学生欲言又止,随后摇了摇头。

“老师还要补充一点,不知正确与否,同学们听后可以议议。”我说。“云南歌会有一种形式是山路漫歌,它随意性强,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无论是谁唱,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而儋州的民歌也不拘一格,有时为了活跃情绪,舒心解闷,人们在劳动的时候,也会一边劳作,一边唱着山歌,借以消除疲劳。调声就是在这种山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听后点头赞许。“老师,我也知道大概是这样,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调皮的王峰插了一句,全班哄堂大笑,课堂气氛达到了空前的轻松。“还有什么问题吗?”我接着问。“没——有——了”学生故意拖着声音说道。

其实,课堂教学进行至此,我已深深感觉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全部达成。学生对教材文本挖掘得如此深刻,而且能够感悟到了不同地方所蕴藏着的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我还有必要补充什么呢?于是,我对学生说道:“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所以,我们关注一个地方的民俗,就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民生和民间文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云南地区的民生和民间文化应该有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我的结束语是:“哲学家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的确如此,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你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下课铃一响,男同学马上调起声来:“冰棋、冰棋,凉啊凉牙齿……”看着他们高兴而得意的情形我心情愉悦地走出了教室。

教学后记:这是本学期我较为满意的一堂课。参与人数之多,课堂气氛之活跃,对教材文本挖掘之深刻,师生之间如此平等融洽是前所未有的。仔细思考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1、课堂上能够创设适于学生学习、探究的教学情境。一句“谁能说说云南的歌会和儋州的调声有何异同”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入了老师特设的情境中,既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讨课文内容,其效果肯定是显而易见的。2、拓展延伸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教学总是把语文课程囿于语文学科知识本位,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我这节课能够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了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3、善于处理突发事件,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并给予恰当的引导,使教学效果水到渠成。对于儋州的调声这一民俗我本来打算在课后才要求学生去搜集、整理材料,不料在课堂上学生却主动请缨。如果课堂上我认为学生调声是有意捣乱,对他们横加指责,那么这一堂课可能就会在学生不言不语、被动接受中草草收场。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本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摸索与完善。

总之,课堂本是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语文学习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