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学习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
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文中有特殊含义的一些词句,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教学性质:
教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找出不懂的词句和其他疑问;归纳后,说出本文写了有关藤野先生的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师介绍有关本文的一些资料:
1.鲁迅留学日本的有关情况。
2.鲁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及有关情况。
3.藤野先生的生平简介。
4.藤野与鲁迅的交往。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学生提出课前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四)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予以解答(重点在疏通词句方面,其他问题可酌情放到分析课文时讨论)。
(五)学生口头回答:本文写了有关藤野先生的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提示:
1.(第6-10自然段)写藤野先生的外貌,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反映他工作认真、全身心投入治学。
2.(第11-19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表现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和对作者的关心。
3.(第21-22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因“我”敢于学习解剖尸体而很高兴,表现他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关心。
4.(第23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想知道中国女人裹脚使足骨变形的详细情形,表现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5.(第24-28自然段)写“考试事件”,一方面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同时也表现了藤野先生和一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
6.(第32-34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听“我”说不学医了,要改学生物学时的表情,表现藤野先生尊重学生的品质和待人憨厚的性格。
7.(第35自然段)写藤野先生临别前夕送相片并题词“惜别”,表现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真挚情谊。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找出课文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二)讨论课文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词句。
例如:
1.“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表达对清国留学生中只知道玩乐者的厌恶之情。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
表达对歧视中国学生者的满腔义愤之情。
3.第37自然段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无限怀念和感激之情。
(三)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章中心和写作特点。
(四)布置作业: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副词对表达意思的作用。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实在标致极了。
3.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4.……居然睡安稳了。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6.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提示:
1.“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为后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2.“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标致”在这里是反语,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这就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3.“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4.“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5.“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6.“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选自《初中语文教参新编》饶杰腾主编 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