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 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二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 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掌握课文的脉络、结构。
教学设想:
一 着重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同时也要重视对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理解,这是由课文中心决定的。
二 掌握本文几个主要写作方法。
三 布置预习作业。熟读课文,了解文意,查词典正音、解词。
四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检查预习作业完成的情况。
二 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
三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预习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整个词语: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鉴,原义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是指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
模胡():马虎,不讲究。
匿名():匿,隐藏,不具名或不写真名。
诘责():质问并责备。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杳无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意思是没有一点消息。
教诲():教训。
瞥见():一眼看见。
深恶痛疾(,):最厌恶最痛恨的。
2.朗读课文,可以请几个同学读。朗读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考虑段落的划分,找出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以及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
二 分析文章的结构。
提问: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各部分的意思。
明确:可以分三部分。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意思是: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写在公园里赏樱花;在会馆,留学生学跳舞。)2.“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意思是:回忆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主要写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3.“我离开仙台之后……深恶痛疾的文字”。意思是:离开仙台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课文的第二部分较长,内容较多,可以让学生讨论,进一步划分层次。
明确:第二部分分以下几层:
第一层:“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写去仙台途中所见和初抵仙台后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最初印象。
第三层:“过了一星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几件有意义的事情。
第四层:“有一天……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写藤野先生受到日本“爱国青年”诬蔑的经过。
第五层:“中国是弱国……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和与藤野先生惜别的情况。
三 分析刻画藤野先生,突出他的品质。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
明确:写他:“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缓而很有顿挫”。他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科学和教育事业上的学者形象。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非常传神。
提问:在与藤野先生交往中,作者记叙了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明确:记叙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添改讲义。“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藤野先生一直坚持这样做,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作者用事实说话,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和对作者的热心帮助。
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纠正解剖图。他循循善诱地说:“解剖学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作者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作为一位学者,他尊重科学;作为一位教师,他主动热诚。
第三件事是写藤野先生关心作者的解剖实习。“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始而“担心”,继而“放心”,说明藤野先生对作者热情诚恳,体贴入微。一位教授能对一个普通的异国留学生如此关心,没有丝毫的偏见,真是难能可贵。
第四件事是藤野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对缠足引起的足骨畸形,他总想看一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说明他求实,注重调查,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提问:以上四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明确:以上四例都是写实,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经历的实事,既可信,又耐人寻味。这些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人正直热诚,对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教师要强调掌握这个写法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在写人记事的作文训练中,应该对事例有所选择,学会有典型事例多角度地表现人物。
四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二。
明确:(练习一)1.添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作者热心帮助。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没有民族偏见。4.了解女人裹脚。注重调查,求实严谨。
明确:(练习二)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途经日暮里和水户等等内容,总的说来,都与藤野先生有密切关系。作者用爱国主义思想统摄着全文。
做此题仅让学生做一般了解,第二课时还要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指导学生对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片断、内容加以分析理解。
二 体会本文语言具有感情色彩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提问:课文一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两件事,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
明确:“形成一座富士山”,是形象、夸张的比喻:“还将脖子扭几扭”,他们以丑为美,丑态百出;“标致极了”是讽刺反语,这些“清国留学生”白天出入于上野公园,不务正业,游逛丧志。晚上会馆的地板“咚咚咚地响得震天”、“满房烟尘斗乱”,这些留学生留而不学,于国不顾。
作者对此嗤之以鼻。他鄙视、憎恶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作者到日本留学的目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学习有益的知识和本领,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东京无非是这样”,表明东京不足恋,这又为他去仙台结识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提问: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有深刻的印象?
明确:“日暮里”,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屈原的《离骚》中有“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鲁迅先生在他的《彷徨》的题辞中曾引用。鲁迅来到异国他乡,必然会想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也很可能以古诗名句寄托自己的情怀,记起“日暮里”,就会自然触动作者思念故国之情。
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在明亡后图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在日本讲学二十余载,力图恢复明朝,“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最后客死在异国。鲁迅很崇敬朱舜水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志。
提问: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
明确:作者气愤地叙述了这个事件后,又非常愤慨地议论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本不是因果关系的因果关系复句,并且用“当然”加以强调,深刻地揭露了这种逻辑的错误,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懑与抨击。然而作者冷静下来后,觉得“也无怪他们疑惑”,马上意识到,弱国国民受歧视,遭凌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激发了作者立志学好本领,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匿名信事件”也极大地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他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同时也表明了藤野先生主持公道,没有民族偏见。
提问:如何理解“看电影事件”?
明确:鲁迅先生1902年东渡日本,抱定了医学救国的思想去学医,这在他的《〈呐喊〉自序》中有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是,在仙台医专学医时,他的思想变化了。“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被杀的是愚昧的中国人,围观的也是愚昧的中国人,影片的内容震撼了作者的心。“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更是刺激了作者,加之周围“酒醉似的喝采”,这一切自然加剧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写道:“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应该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因素很多,而“看电影事件”是他“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提问:在课文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质的激励、教育,而决心勇于革命、为国战斗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几句话,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与自己的爱国思想统一起来了,把对藤野的怀念与自己未来的使命结合起来了。作者所说的“良心发现”,就是作为中国人,为了祖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增加勇气”,就是增加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以及它们的御用文人斗争的勇气。作者决心用笔作刀枪,同“正人君子”们开战,为革命呐喊,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小结:以上五个问题都是围绕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分析的,这与分析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不矛盾,不仅如此,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统一的整体。
下面,教师带领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提问:本文的语言耐人咀嚼,很富有感情色彩,试举例说明。
明确:(学生会找出一些例子的,教师要给予肯定。)
如:“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对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表示钦佩。“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表明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对友情的珍重。“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以上例子说明,不论是记叙的语言,还是议论抒情的语言,都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抒写了作者的胸怀。
文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借助于副词,增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请同学们举几例,加以体会。
明确:比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花前月下,游荡玩乐生活的厌恶。“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之意,增强了反语的讽刺力量。“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是“有很大可能性”或“不十分精确,不十分详尽”之意,表示一种推测,作者来到仙台,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辛酸,这里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居然睡安稳了”,“居然”是“出乎意料”之意,表示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然,说明他东渡日本的目的不在于对生活的追求,而是求得知识。“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之意,说明看客们的麻木不仁、幸灾乐祸,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忧伤与痛恨。“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是“好像、仿佛”之意,表明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调动一些语言因素,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大有益处的。
布置作业:
1.(口头)认真读课文,加深对藤野先生的品质、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的认识。
2.(笔头)除写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课文还写了作者爱国主义思想,被称之为“暗线”,请说说在这方面用了哪些材料?
明确: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对“日暮里”和“水户”的印象,“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等等。
教学有关资料
1.鲁迅先生简介: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此名。
1881~1898年,在家乡绍兴读私塾。
1898~1902年,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矿路学堂)。
1902~1909年,在日本留学。
1909~1912年,在绍兴教书。
1912~1926年,在北京,教育部任部员,北京大学、北京女师大任教。
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1927~1936年,在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逝世。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六册》人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