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下 >> 七下五单元 >> 教案正文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6
      ★★★★
【字体: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6
作者:wangqinxue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7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主人公身处绝境时经历的心理历程,以及关于生死,他的选择和行动。

2、感悟:主人公身上闪耀的精神光辉——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态度,以及他在求取生存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3、启示:生活中有数不清的“荒岛”,“鲁滨孙精神”将对我们有所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 
1、讨论并概括“鲁滨孙精神”: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2、联系自身生活,借鉴鲁滨孙的“坏处好处对照法”分析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请看图片!图片中的人物似乎置身于荒岛中,虽衣裳褴褛,但手执枪支,目光如炬,他是谁?是的,他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人公,英国作家笛福笔下的鲁滨孙,一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当我们的主人公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他无法忍受平淡无奇的生活,对海外生活的冒险和挑战充满了向往。于是,他带着自己的梦想偷偷出游了。没想到,在一次大风暴中,他一个人被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这28年的艰苦时光向人们证明了生命的坚韧,奏出了生命的强音。

2、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它,你知道这是哪部书吗?(出示课件)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宾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这个故事,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就是《鲁宾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总之,《鲁宾孙漂流记》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说,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 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课外阅读,去领略鲁宾孙是如何在海上域狂风巨浪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情境,体验鲁宾孙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28年生活。(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中的一段《荒岛余生》,(余生:侥幸保全了性命)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宾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宾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qiú)    沮丧(jǔ)    搁浅(gē)   冻饿之虞(yú)    聊以自慰(liáo)泅:浮水。 

(二)解词:1 作践:糟蹋。      2、沮丧:灰心失望。    3、搁浅:本文指(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4 斫痕:用刀斧砍的痕迹。   5 抵御:抵挡。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6 冻饿之虞:不用担心受冻受饿。虞:忧虑。   7、郑重其事:对事情严肃认真。    8、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9、知足安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10、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或地带。形容土地荒凉、贫瘠。   11、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12 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三、整体感知——变换角度,说课文中的话

1、本文用第一人称描写写“我”遇难黄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曾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一读,变文中第一人称为第三人称,变描述性语言为概括性语言,然后说话。这既能迅速整体把握全文,又可以在对比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2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荒岛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的解决了许多衣食住行的问题,顽强的活了下来。但同学们推想一下,流落荒岛之初的鲁滨孙在适应荒岛生活之前可能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心理斗争、心理适应?)是的,我们的课文节选正是鲁滨孙流落荒岛之处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心理过程。

①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主要面临着什么问题?

A.生存问题:生存还是毁灭?(13段)

a.       文中哪个段落哪些词语表明了鲁滨孙的悲观绝望?

b.       不再沉溺在绝望中,选择生存下去的理由?

B.物质问题49段)

a.        45自然段不厌其烦地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用意是什么?

b.       57自然段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写鲁滨孙从船上获得的“价值不大”的东西以及尚缺乏的东西,用意是什么呢?

c.       89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C.精神问题1012段)

a.        身陷孤岛,鲁滨孙可能面临哪些精神问题?

b.         鲁滨孙如何解决自己的精神问题?从中有所收获吗?

四、走进人物——说理解性的话

1、找出你认为最能够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说一句话。
㈠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

㈡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可用差不多一年的工夫仅仅做完小小的木栅栏围墙。

㈢一个不怕石碑的人,为找到合适的工具,他先用重木头,是被了,有用起货用的铁棒。

㈣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

㈤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

㈥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

㈦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㈧一个爱劳动的人,他为解决衣食住行,寻找食物、打造围墙、制造工具等。

㈨一个不断探索的人,他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常遭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㈩一个开拓创新的人,他创造性地用刀刻了痕迹计时,寻找工具打木桩.

2、感受性朗读:男生齐读关于“坏处”的内容,女生齐读关于“好处”的内容,女生读的时候请把“我”改成“你”,男女生形成对话。

五、研读课文——说疑难的问题

1.   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既可以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的原话: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2.   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鲁滨孙虽然身陷绝境,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3.   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不能把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4.   课文第一部分写鲁滨孙流落到荒岛之初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理。“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孤零零”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孤立无援”“沮丧无聊”“不幸”。)

5.    2自然段中“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句话用中国的一个成语来表达是什么?它表达了鲁滨孙的什么思想?  这个成语是“塞翁失马,安知祸福,”表现鲁滨孙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说明他已经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6.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作者写鲁滨孙的遭遇用第一人称来写,通篇都是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是鲁滨孙在孤岛上生活的惟一目击证人。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六、体验感悟——说创造性的话
1、回忆在你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好处”和“坏处”的格式排列出来。
2、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3、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课后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世界名著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故事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文学作品特有的魅力,这种魅力为教学中的“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多媒体辅助教学渲染气氛,是吸引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带问题自主阅读文本是学生理解文本、与文本对话的第二步,也是理解文本较为关键的一步;用记者采访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和原动力,“鲁滨孙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答记者问”是学生与文本、作者直接对话后的自我感悟的淋漓展现;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感悟形象的总结。这样直接引领学生走进鲁滨孙的内心世界,感受“鲁滨孙精神”。用师生对话形式朗读“好处”与“坏处”对比段落是学生既与文本对话,又与自己心灵对话,是对文章主旨的再次感受及提升;仿照课文,将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以“好处”与“坏处”的形式排列出来,是阅读本文的体验与感悟,也是阅读教学的价值观的体现。摘录文章中的句子为座右铭,写一句话谈启示,都是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笑对人生。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