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下 >> 七下三单元 >> 教案正文
《邓稼先》教设计14
        ★★★
【字体:
《邓稼先》教设计14
作者:yezhao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

邓稼先

    杨振宁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字形、读音、词义。2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3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有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情感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朗读,积累字词——默读,整体感知文意——思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六部分之间的联系——悟读,深层探究——美读,品味赏析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字形、读音、词义。2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语

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了很多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在这个时期,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人,默默地在实验室为民族为人类做着伟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先来介绍其中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来感悟一下他们的不平凡吧。

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彷徨(pang huang)鲜为人知(xian)锋芒毕露(lu)选聘(pin)元勋(xun)鞠躬尽瘁(cui)妇孺皆知(ru)殷红(yan)殷实(yin)宰割(zai)筹划(chou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三、请同学交流资料,简要介绍邓稼先。

自由交流阅读感受。

四、理解课文

1  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

1)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他“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3)用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来对比写邓稼先。

4)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撼。

5)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6)总结全文,借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明确:这六部分紧密关联。1引子——23介绍生平和经历,对比中突出他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4侧面描写贡献大,是对2的扩展——5重点写他非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2的具体化——6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要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二、深层探究

1  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更加鲜明地突出邓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锋芒毕露,邓:忠厚平实,从不傲人。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其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  文章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显示邓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增加了邓精神的悲壮色彩。

5、“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第三课时

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有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情感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美读,品味赏析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3.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中,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二、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