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经典美文 >> 阅读正文
隽永的美——《卖伞姑娘》赏析
        
【字体:
隽永的美——《卖伞姑娘》赏析
作者:孟宪法    阅读来源: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9

隽永的美
                                             
——《卖伞姑娘》赏析

   
一个感人的形象。随着文章情节的展开,卖伞姑娘的形象逐渐在人们心目中亮丽起来,高大起来。文中的有关卖伞姑娘的言行描写并不多,妙在作者抑扬对比手法的运用,烘托了人物形象,表达了意旨。第一处对比是一个为了挣得一学期的生活费而不得不在雨夜卖伞的姑娘却硬是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余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这个故事是何其撼人心扉。她心灵的纯洁美好亮丽了自己,感化了别人,更是美丽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确,卖伞姑娘既弱小,又高大,既平凡,又高贵,这也是本文所要表达的蕴藉的意旨。第二处对比是作者先抑后扬的描写。文中写开始买伞时,把卖伞姑娘当做了值得怀疑的小贩,对雨伞挑拣得很是仔细,可当我看到了女孩那感人的图片后,却心生波澜,心生挂念,心生渴望,渴望能够见到那个因可爱而美丽无比的姑娘。这种抑扬的笔调自然也感染了读者,激起了读者的共鸣。第三处对比是买伞后对姑娘的轻易忘怀和知晓那姑娘感人故事后的难以忘怀。正如文章开头、结尾所照应的——“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入我心中的那个姑娘的身影“……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这种先抑后扬的思念的情调充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撩拨人浓浓的情思。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卖伞姑娘所作所为可谓弥足珍贵。
   
一句温馨的话语。先生,您需要一把伞吗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特别是希望这句话再次回响在耳旁时,其内涵已丰富生动了许多。这句话因女孩高尚的道德行为而温馨无比,如一缕春风,一缕阳光。这句问话是一种关爱,一份真诚,一种理解,一种信任……这句话无疑起到了点明和深化主旨的作用。雨伞,也因这句话成为了美好情感的化身。
   
一些生动的语句。本文不少话语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富有着诗情画意,营造了一种幽美的语境。例如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这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路灯在丝丝雨线形成的帷帐里睁着惺忪的睡眼……”“……才知道这个城市的一切都猫进了细雨的怀抱里但我总觉得头顶有把粉红色的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等等。这些匠心锤炼的词句,值得品味学习。
一处隽永的描写。文中只有一处有关姑娘的外貌描写,而且是模糊的,因为背光站着,我看不清她的脸庞。这卖伞姑娘的面容在和读者心目中成为了一个悬念:这个心灵美好的女孩一定很漂亮吧,抑或并不那么美丽。不管她的容貌到底美丽与否,她在读者的心目中却总是可爱的,且因其可爱而美丽。这个悬念,诱使读者展开丰富而好奇的想象,使读者心灵得到了一种创造性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愉悦。卖伞姑娘的扑朔迷离,使得《卖伞姑娘》更具魅力。
   
《卖伞姑娘》,充溢着一种隽永的美。

25665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孟宪法)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家庭电话:0543---3510567


——
附原文:
                                        
卖伞姑娘
                                          
刘学志

   
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入我心中的那个姑娘的身影。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那是一年前的一个雨夜。路灯在丝丝雨线织成的帷帐里睁着惺忪的睡眼,洒下的光映射在路面的积水上。
   
在单位加班昏了头的我下了楼,才知道这个城市的一切都猫进了细雨的怀抱里。我呆望着路灯罩里舒缓而降的雨丝,想起了远在十多公里之外的家,心一横,推着车子撞破了雨幕。
   
先生,您需要一把伞吗?正准备骑上车子的我,突然听到一个轻盈、温馨的声音。回过头我才发现单位大门外的路灯下站着一位姑娘,怀里抱着一捆雨伞。她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穿着鹅黄色的薄毛衣和黑色的长裙,背光站着,我看不清她的脸庞。
   
我的确是需要一把伞呀!我停下来,仔细地把她怀抱中的十几把雨伞挑了一遍。我那时世俗地想:街头小贩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假冒伪劣,既然急需,那就买吧,但挑挑拣拣的事儿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姑娘,你卖的是雨伞,为什么不自己用一把?看你,小心淋病了。我嘴上这么说,手里却没停下挑拣的动作。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如同到集贸市场那样。但那个雨夜及时出现的那把雨伞却罩着我。而且,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因而,那把雨伞便更显得尤为体贴、尤为及时……
   
隔了两天,我无意中翻阅晚报时,在一版右下角看到了一幅图片报道。虽然那晚我没有看到卖伞姑娘的面孔,但我从衣着的款式、颜色和报道的内容上却立即断定,她就是我遇见的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图片报道简练得只有几句说明: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勤工俭学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余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
   
那个因付款而掏丢了四百多元钱的人肯定不是我,如果是我,那就太富有戏剧性了,而且我对她的挂念也会有充分的理由。报纸上没有她就读的校址,只有她的很美的名字。
   
又是一个下雨天。我独自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又想起了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初春的雨水还有几丝凉意,我没有打伞,潜意识里有一种希冀:那个穿着鹅黄毛衣、黑色长裙、看不清面庞的姑娘会不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先生,你需要一把伞吗?我真想再次听到那句轻盈温馨的问话。
   
此时的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
                                                                    ——
摘自《音体美报》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