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命是珍贵的》专题阅读赏析 |
作者:丁兆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25 10:13:36 文章录入:丁兆存 责任编辑:蓝星 |
|
生命是最珍贵的 山东省五莲县魏家中学 丁兆存 生命,对于一切生物(包括人、动植物乃至微生物)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最珍贵的。 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一切。相信大家读完这组文章之后一定会有所感悟,会产生对生命更为深刻的认识,会对生命肃然起敬,会重新思考我们的生命。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组关于“生命”的系列文章。 一、动物对生命的顽强抗争 生命的立起 程 默 一只很小的虫子,能在没有水分的茫茫大漠一代代生存繁衍,我纳闷它们靠什么活着?看了电视上的一个自然类节目,让我再一次惦记起这些小生命,并对它们生出几分崇敬来: 清晨,沙漠中的小虫们早早起床,打开房门,一只接一只地从沙丘底部它们的家爬上来,在沙丘顶上列队,一大排地立起身子,把它们光滑的背甲对着同一个方向,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会有一阵清风从这个方向吹来,抚过沙丘的表面,爬上小虫的身体。风缓缓地,软软地,悄悄地来,小虫长时间一动不动,在它们的背甲上也悄悄地凝起了水珠,这是晨风带来的仅有的一点湿润,水珠越聚越大,它们相互融合,终于,成了一颗水珠。水滴从小虫的背上流下来,流过它的脖子、脑袋、鼻子,最后,流到它的嘴边,成了这只小小的甲壳虫一天赖以维系生命的甘露。 这是一个自然的故事,也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求水活动,它发生在一种极其渺小,极其卑微的小生命的身上,它们每天都要重复着这样的劳作,靠这一滴小水滴一次次地将自己的生命垫起,再垫起! 这一切似乎与人无关,只是在人群生存之外,另一种灵魂在播种,她不会有呼啸的声音,也不会有清晰的气息,不会让人痛苦,也不会让人快乐,它只是一群虫子和一滴水的故事。 人世间可以忽略的东西太多了,可以发现的东西也太多了,因而,突然的发现就会让人兴奋感动和自省,一切都不再多余。小虫仅仅为了一滴水,一滴要活命的水,静静地在沙丘上立起,人呢? 我伸手摸摸自己的脊背,希望能发现有水流过的痕迹。 (摘自《深圳青年》2004年第1期) 赏析:生命最有价值,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维持生命的存在历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非常艰难的,需要生命个体去战胜生存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生存在沙漠中的小虫,尽管它们的生存环境很恶劣,但它们也在顽强地为生命的存在而活着,在为生命的延续而生存下去,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此。这则短文启示我们:生命的存活不是主要取决于各种环境因素,而是决定于有没有顽强的生存抗挣能力。对人来说,人生道路的艰难、曲折和困苦是生命的核心内容,你如何去走完这一核心的全部路程,就是你对生命的最好报答。 向生命鞠躬 孙盛起 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有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索。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落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寥的山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 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山上的唯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 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杆,将蚂蚱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害虫的概念,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新鲜,或许他在指望从土里刨出点什么来。 我点着一只烟,眺望远景。 “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 我扭头看去,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寻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未找出两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又穿回草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注视着蚂蚱。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艺儿究竟用何种方法竟能逃跑!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的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不放。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和受着重伤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 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在目睹着一个奇迹,一个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当蚂蚱终于将草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 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 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摘自四年制初三《暑假作业》,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赏析:当生命受到伤害时,你是任人宰割还是像蚂蚱那样去奋力抗挣,不屈服于强大的威胁和压力?相信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其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都会面对这一现实。“挣脱束缚,获得自由”,就是对生命价值最好的执着追求。否则的话,就只能向生命屈服,向生命投降,去做生命的奴隶。所以,我们必须去争取生命的生存权,哪怕是为争取生命而英勇献身,也是值得的。但更要懂得珍惜生命,用生命的代价去呵护生命,不要人为的去戕害弱小的生命,生命对谁都重要。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二、植物对生命的顽强抗争 石缝间的生命 林 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海角天涯吧。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滋润,但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啊。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了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办法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寻找不到足够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薄叶,细微的叶脉诉说着生存是多么艰难;甚至,它们竟在一簇簇细瘦的叶下长出根须,很少向母体吮吸点乳汁,然后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这就是生命。 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抑制。 或者,就是一团团小小的山花,石缝间的蒲公英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出高高的躯干,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根竟似强固的筋条,仿佛柔中带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默默成为攀登者可靠的抓绳。 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限制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生命原本就是拼搏。 而最令人赞叹的是,石缝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一切生命在它们面前都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顽强地从石缝间长出来,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扭转着,旋转着,每一寸树皮都结着伤疤。每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盘根错节地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绳紧紧缚住,由此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才能为自己占有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将会有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生命将要绝迹,而如果一切生命都只贪恋于黝黑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具有如此震慑人的力量,它使地球变得神奇辉煌,更揭示了壮丽的心灵世界。 (摘自《读者》1999年第10期) 赏析:石头缝隙之间顽强地生存着的生命,这是一个奇迹。这奇迹来自对生命的向往和渴求。正因为这样,它才去顽强拼搏,改变着限制它们生存的恶劣环境,来显示自己的尊贵,以及壮丽辉煌,同时也把生命的世界装扮得五彩缤纷。当然,作者是借石逢间的顽强的生命在拼搏、生存和抗挣来表达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这是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上获得的最大收获。 看不见的疼痛 曹海尘 事实上所有的种子与所有的果实都是正在思考着的生命,一颗葱一颗蒜一颗菜或一颗草,只要不被人或羊吃掉,它们都不会停止歌唱。童话里充满了会走路会说话会做梦会飞翔的植物,所以童话总比戴着面具表演的人更真实,更有益于这个虚假的世界。 呈现在面前的果实与种子,不会运动,不会争辩,像石头那样,就那样死睡着,但它们一定在梦着孤独的树木与沉默的土地。你移动它们,甚至把它们密封,剥夺了它们的呼吸。即使一月,一年,十年,也无法打碎它们的梦想,也无法削减它们对生命的渴望。你当然可以把葱切成几截,把蒜拍得粉碎,让蔬菜在沸水里软如绵绳,消尽绿色;你可以把草晒干,去铺穷人的床垫。果实会被你吃掉,种子会被你煮熟。这里有看不见的疼痛,有让人无动于衷的死亡。 干枯的叶子掉进河流,会重新蓬勃开来,在水里沉浮飘游,如一种枯瘦的奇怪的小鱼。它是死亡后再生的幻影,长着希望的面孔,包裹着绝望的灵魂。这正是令人感动的植物,像我们司空见惯每天触摸着的木头,即使把它们埋到地下,使它们变得漆黑如墨,它们也要呐喊,燃烧,烛照黑暗的生命。 因为不会串跳,不会诡辩,不会谄媚,所以植物们无法改变被统治被畸化的命运。它们有疼痛、有死亡,但无人能够看见,我们每天在杀死着成千上万颗植物,成千上万只正做梦的果实与种子,绿色的血,浸染了每一片土地,但我却听不到植物的哭泣,因为我不是植物。 我常常想,我是一个穷人,还有许许多多的穷人,还有许许多多更穷的人,是否像植物那样,常常有没有声音的哭泣,看不见的疼痛?这哭泣,这疼痛,富人们永远看不见。倒是富人们皱了下眉头,被蚊子咬了一下,便立即引人注目,甚至成为新闻。 就做植物吧,扎根于土地,走进时间心里。体验疼痛,等待死亡,让苦短的生命,拥有朴素的心灵。 植物先于人生,后于人死,这就是存在的铁律,永远的真义。 (摘自《散文天地》2002年第2期) 赏析:对一切生命来说,都是平等的,它不分强弱,高低贵贱。它们的存在价值都是同等的重要和珍贵。因此,我们不应该恃强凌弱,对弱势生命采取屠杀的办法来满足强者的生存需要,这违背了生命的价值规律,破坏了生命的生态平衡。尤其是对那些弱小的生命,不要熟视无睹,任意践踏,让他们在生命的低层痛苦呻吟,这是对生命的侮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作者虽是在说植物,而实际上是在说我们人,要求我们应该去“体验疼痛,等待死亡,让苦短的生命,拥有朴素的心灵。” 这组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对象阐述了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以前我们所说的生命往往从狭义上去理解,即从人的生命角度去诠释,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所以,人的生命才最有意义,也最有价值。而至于其它的生命,或视而不见,或戕害弱者,或任意鞭挞侮辱。其实,生命对于一切生物个体来说,都是等值的,不存在谁的生命高贵,谁的生命低贱的问题。然而,我们所以轻视其它的生命个体价值,忽视弱小的生命个体,与我们的狭隘视野有很大的关系,与我们以人为中心的惟我独尊的心态意识有很大的联系。这组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想使生命个体生存下来,要么群体团结协作,共同与恶劣的环境相抗挣;要么心中有一股生存顽强抗挣的能力,蔑视外界环境的任何压力;要么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使生命充实、完满,使新生命得以延续。 (本文有几篇赏析散文曾发表于《语文周报》初中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