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社会各界吊唁费孝通 学界泰斗五种品格(2)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22 13:41:5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费孝通·画像 诗人的多情豁达 民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吴志实因为编纂《费孝通文集》与费老曾经密切接触。在费先生信手写来的诗里,有一首是怀念第一位夫人王同惠的:“心殇难复愈,人天隔几许;圣堂 实干家的高效干脆 从费孝通的经历来看,他可以称得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最勤于行路之人。吴志实说:“历史耗费了他们那代人最宝贵的时光,可是他却总是往前看,不辞劳苦奔波在全国各地,他这是与时间赛跑。拨乱反正后费老共留下了400万字的文章,你不能不惊叹他身上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说到这里,费老的侄子费皖给记者讲了个故事:“1980年,老人又重新开始工作,他打趣说,我就像一个兜里只有十块钱的人,我不能花在零零碎碎的东西上,得集中起来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要把剩下的10年集中用在刀刃上。” 劳动者的朴实随和 工作时的费先生不尚空谈,生活中,费先生又是一个极其随和平易的人,他对考察过程中接触的农民朋友既不是同情,也不是教育的姿态,费皖回忆:“他从来没意识到自己是个知识分子或者大人物,他可以满不在乎地把爬满苍蝇的馒头一口吞下。只有一次他提了一个小要求,到河北广宗县考察扶贫前能不能解决坐便器,因为老人都80多了,太胖,蹲不下去!当地的县领导说第一次接待这么高职位的领导,却没有想到是这样随和!我恰恰认为,这是他之所以成为社会学家的原因,如果他对环境斤斤计较,还怎么去了解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想法?” 学问家的低调谦逊 “到民间去”的行动让费老目睹了形形色色的苦难,对于养尊处优的都市现代人而言,费老去过的任何地方都足以让人产生“打死也不想去第二次”的畏惧。然而,费老生命中的三分之一都在为解决这些苦难而工作。“嘴上虽然不怎么说,但我们都知道这些苦难对他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不然他不会急切地用行动来帮助解除这些苦难。”费皖说,虽然他很多建议在贫困地区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他说,我没有创造什么,只是把民间一些好的做法总结出来而已。” 知识分子的无私人格 费老一生最后一次考察是2003年12月的广东之行,回京后他就因感冒住进医院至去世。那时候他头脑还很清晰,已经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对于自己的事业,费老一直割舍不下,可对子女后代,他却很少过问,“他的想法是你们能干,我就培养你,如果不行,我也帮不了你。说他把全部生命都献给社会学一点不过分。”费皖说。 (田小满)
(编辑:小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