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托物寄意,借贝言志——《一只贝》赏析 |
作者:田宗昌 文章来源:陕西兴平市华兴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7 9:56:1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贾平凹先生的《一只贝》最宜在世俗的喧闹归于阒寂、浮躁的心气归于平静的深夜细细研读、慢慢品味。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和心境,才能走入文章的深处,领受到其中的真味。 文章讲述的是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美丽斑斓的贝壳,却孕育出了一颗稀罕珍贵的珍珠的故事。与大多数贝一样,这只贝也曾被咸咸的海水浸泡过,也曾受着风浪的压力。但与别的贝不同的是,一颗硬硬的、带着棱角的石子钻进了他的壳内,于是,便有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而他偏偏能默默忍受着内在的折磨,并且用融合着自己生命的血和肉磨制成了一枚大珍珠,终而成为一只令人可敬的贝。六百字的篇幅,构成了这个内容简简单单、情节平平淡淡的小故事。文章采用的最主要的手法就是对比:经历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外形的对比,评价的对比,当然,更主要的是价值的对比。 仔细玩索,我们便不难理解这篇短文的旨意。原来,作者是要借这只贝(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思(寄意)。那么,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思考呢?概而言之,就是生命的价值。色彩斑斓的贝壳固然具有美饰的价值,但与“一只贝”孕育出的珍珠的价值相比,简直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因为,前者仅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征誉于人,后者则是以珍贵的内里展示于人、奉献于人。这种价值的差异,首先取决于这只贝异乎寻常的经历。如果没有小石子的钻入,恐怕“一只贝”不过仍是一只贝,充其量是在众多华丽的贝壳中增加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色而已。正因为这只贝生命中多了一份磨难,因而也便多了一份走向辉煌成就大我的机会。其次取决于对痛苦的态度。面对这份痛苦和磨难,是默默地忍受,吞噬它、消化它,并借助它生成有用的新物,还是大喊大叫、躁动不安,甚至于哭诉、绝望,这决定了你是成为价值昂贵的“珍珠”还是沦为一钱不值的“粪土”。而这只贝的可敬处正在于他对有棱角的硬石子的介入不怨、不弃,他认了,受了,忍了,并设法化育它,因而成全了自己,成全了石子,也成就了珍珠。此外,在这只 贝的价值中还有一种可贵的附加值,那就是他“磨制”成珍珠之后的不显露,不张扬,更不叫卖,且最终竟至于选择了恬静地退隐。孩子们的寻而未见,更能激发起人对这只贝的怀恋和敬意。 与其将《一只贝》看作是一篇关于贝的童话,毋宁将它当作是一篇人生的寓言。其实,联类比照,我们会很自然地由“一只贝”想到万物之灵的人。人们啊,你们不都在努力追求人生的价值、有价值的人生吗?那么你们知道吗? 人生真正的价值与一个人外表的丑陋或漂亮无关,它只与你涵蕴不幸、抵御磨难的气度有关,与你经受挫折锻打、忍受痛苦挤压的能力有关,与你看待痛苦是财富还是灾难的眼光和心境有关,也与你怀麝而不当风扬的品质有关,更与你能拿出真东西的才具有关。如此,你便可敬了,可爱了,可贵了,因而也就有价值了。这,便是“一只贝”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也是《一只贝》耐人寻味、让人反复把玩的地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