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视点:代课老师日薪一斤包谷VS六千万年薪 |
作者:椿桦 文章来源:现代快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7 7:55:35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中国观察之椿桦专栏】 代课教师拿40元月薪,当然是低得与时代脱节,但这却算不得新闻。在我们刚刚听闻统计局宣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又上涨了多少之后,一条关于代课教师年薪只有365斤包谷的新闻让我的眼镜跌落在地。 就在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平均工资增长的好消息时,我们还在抱怨自己的工资并没有涨。这说明,我们都以为自己的贡献是超值的。于是就想起了平安老总马明哲先生,他前几天曾公开宣称,他的贡献对得起6000万元年薪。但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代课教师们,为何不曾在待遇上斤斤计较?原因无非是:他们是“代课”教师,没有名分;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不计较报酬。 然而我却要为他们说句公道话:他们的工资远远对不起他们的贡献!包括平安在内的企业高管宝座,从来不乏竞争者,但代课教师却是无可取代的,没有他们,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很可能无处读书——那些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教师,几乎没人屑于去大山深处教书育人,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清退民办教师之后,代课教师并没有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这些代课教师,有知识有文化,外出当个清洁工也至少会拿到数十倍于现在的工资收入。如果不是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他们何以从青丝坚守到白发? 教育的虚弱是人民的虚弱,教育的穷困是未来的穷困。在这些代课教师面前,谁有底气宣称自己是无可替代的精英?这样看来,政府一刀划开“公办”与“代课”的鸿沟原本就是失策的。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有时事评论集《舆论尖刀》问世) -相关评论 “包谷老师”是难以复制的传奇 平凡的李兹喜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延续着贫困地区的教育传奇,但如果没有制度作支撑,像李兹喜这样的“包谷老师”是难以复制的。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师范生免费制度,无疑都让人心生期待。特别是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既可以保证贫困生完成学业,又把优秀学生吸收到教师队伍里来,还能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这对“求师若渴”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无疑是好事。 但也应该承认,教师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还存在比较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发达地区留住教师并不难,难的是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如果教育发展不均衡不解决,如果贫困地区相关条件不改善,教师的工作绩效与薪资待遇不对等,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不到体现,仅有村民的满腔热情与孩子淳朴的期待,不仅公办教师不愿来,就是代课教师也留不住。 李兹喜的遭遇实际上是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教育面貌,留住贫困地区教师,相关制度设计应考虑得更加周全和细致。除了加大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以外,贫困地区教师生活、工作条件艰苦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加强各项综合配套措施建设,加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改善贫困地区与薄弱学校教师的经济待遇、工作条件,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否则,即使国家培养了“免费师范生”,他们也不会安心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生根发芽。贫困地区教育面貌仍难改变,孩子的公平教育权利仍然是可望不可即。(胡艺) -相关评论 教师间不该有巨大的权利鸿沟 当一个为国民教育竭诚服务的好老师不应当如此艰难,以至于眼看要压弯了生活的脊梁。教师职业光明背后的灰点,无非拜“代课”二字所赐,而它又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二元制教育城乡割裂的事实。 被称为教育大后方的乡村某种程度上是被公共服务忽视的,而教师资源极度匮乏下所催生的“代课老师”,只因身份“特殊”而无从享受一切正常待遇,心灵的芦苇在萧瑟的制度寒风中飘摇不定,能够有多少人坚持到底,实在是一种残忍的逼问。 义务教育的终极意义之处,不仅在于学费减免的经济学计算,更指向国民基本权利的平等归属、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长期欠债的逐步偿还,权利在更多孩子“有书可读”中日渐清晰。义务教育暂时填平了孩子之间受教育权利的鸿沟,却留存了教师之间的权益藩篱。事实上,不仅是乡村代课教师,城市中所谓在编教师与聘用教师、公办学校教师与民办学校教师之间所获得的政策扶持、社会保障、经济收入、社会名誉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权利不能被免费成一纸空文,否则乡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就会难以为继;别让城市聘用制老师、民办学校老师沉默于制度记忆的阴影中,那将是整个民族的不可承受之重。(毕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