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情式”聊天法。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的家庭经济是参差不齐的,农村学校更为突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按时交纳各种费用,怕同学看不起,怕歧视,怕教师和集体疏远他们,不能静下心来读书,上课有时为这思想开小差,影响了学习,导致这部分学生因此出现自卑,丧失了自信心。这时,他们非常需要同情理解与具体的帮助,教师便可采用同情式的聊天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即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宿舍去、到操场去、到食堂去、到凡有他们活动的各种场合去与他们聊天,促膝谈心,从中全面地了解他们家庭的经济境况,对他们深表同情与关心。对家庭很困难的学生,教师有形或无形地号召全校或全班学生献上爱心,伸出温暖之手,捐钱捐物,使之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教师真心实意之爱,安下心来学习,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这种方法既能便家庭困难的学生消除后顾之忧,与其他同学比翼齐飞,又能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有品质。
二、“进门坎式”聊天法。是指教师与后进学生交谈、闲聊,有意无意地对他们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他们一旦接受后,适当引导,达到要求,再逐步提出更高层次要求的教育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后进学生的教育要求过高,学生难以做到,收效甚微。英国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一次募捐中,先对前部分人提出募捐的请求,附加了一句“哪怕是一钱也好”的话,而对后部分人却没有说这句话,结果前者募捐的钱物是后者的两倍还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门坎效应”。“进门坎效应”对于我们教师教育后进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广大教师很有必要学会这门教育艺术,使后进生产生更多的进门坎效应。优秀教师丁有宽在教育后进学生小黄时,利用放学时间与小黄边走边聊,扣住小黄爱好音乐擅长拉二胡这个切入点,语重心长地说:“你能拉出动听的二胡乐典,说明你有别人所不及的才能。如果你学习功课也像拉二胡那样专心致志,学习成绩也一定能得到提高的。”小黄频频颔首,接受了这一要求。过后,丁老师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使他从爱好音乐拉二胡转到学习功课上来,并能自觉地调节自己学习上不协调的行为,能坐下来专心听课,让他进入了第一道“门坎”。之后,丁老师又提出学习上的具体要求,经耐心诱导,又进入第二道“门坎”……,期末小黄终于被评为“三好生”和“优秀中队长”。通过这样聊天,一步一步地提出“进门坎”的简单要求,后进生易于接受,易于按要求去做,并获得成功,他们就会迎难而上,各方面能力也会一级又一级地提高起来。
三、“探讨式”聊天法。就是指教师与学习成绩秀的学生,通过休息时间的聊天,教师或者学生将问题提出来,共同探究,并予以解决的方法。笔者曾经当过八年的中学教师,在一个星期天在学生闲聊时,一位优秀学生无意地向我提出了“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依我看,这是侵犯了公民的人权,吴老师,你的看法如何?”的问题。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从国情、伦理道德、法律以及各国的人权状况等方面予以解释,并与他们互相交换看法,共同探讨,使他们真正认清了人权与计划生育的辩证关系和深刻内涵,学到了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我们要善于运用探讨式聊天法,渗透有关文化知识促进他们主动活泼地全面获得知识,使他们感到学而不厌,学无止境,养成一种自学、自得、自知的学习习惯。
四、“激励式”聊天法。激励是人们进取的财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核反应堆”。教师要掌握和利用这一“核反应堆”,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激励式聊天法是指教师通过与有问题的学生交谈,激发他们改正自己不足,奋发向上,致力学好文化知识的方法。报纸曾报导过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学习一度出现松懈,他的数学老师下课后与同学们一起谈天论地时,有意识地说:“我看能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就在我们班”,老师紧紧地注视着陈景润,令陈景润当即领悟到“哥德巴赫猜想看来唯我所能解答了”。从这以后,陈景润一天比一天勤奋起来了,终于摘下了桂冠。这就是激励式聊天法教育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