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育专题 >> 文摘正文
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
          ★★★
【字体:
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
作者:未知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4
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 

作者:李晴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有人宜于远看,有人适合近观。其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适当的“距离”又何尝不有助于教育的效果呢?

    有经验的班主任是非常注意保持与学生的“距离”的——这就是“拉近”与“疏远”。。

    先说“拉近”。所谓“拉近”,就是班主任有意识的接近一些学生,尽可能的平易近人,可以嘘寒问暖,从学习到生活起居无微不至。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与学生的隔阂感,培养学生与老师的亲近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意思。上海某中学曾在学生中作了这样一次问卷 调查,题目是: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选项是:

    A 20岁左右;B 30-40岁左右;C 40-50岁左右; D 50岁以上。结果,学生选B 项者高达67. 3%。无独有偶,广西某科研机构也曾在一些中学中作过类似的调查,题目也是对理想老师的选择.选项是:A 严肃型;B 幽默型;C 开放型。结果,高达70%以上同学选择了B 项。从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与学生的沟通,培养一种亲和力是多么重要!

    日常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多找学生谈话沟通,学习上常提醒,生活中多关心,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这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既是可尊敬的师长,又是可信赖的朋友。因此,他们就会把老师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信心倍增;老师的批评是对自己的鞭策,及时改正;尤其是生病时的一句问候,更让他感到温暖。

    第二,关于“疏远”。所谓“疏远”,就是有意识的和学生保持距离。甚至人为的制造距离。与“拉近”相比,“疏远”学生往往更能体现出一 名班主任的管理艺术。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象一支部队的统帅,要为了战斗的胜利,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的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所谓“下棋看五步”意亦如此。

    有个学生常常以“天才”自居。他聪明过人,基础扎实,但常顾盼自雄,不可一世,导致其思想表现和学习成绩总是大起大落。教师在“拉”不住时,开始制造“疏远”了:借干部调整之机,“无意”之中将其拿下;大型活动中的组织者中也消失了他的名字;各科老师也不怎么提问了——好象一下子淡忘了他!几个星期后,强烈的自尊心驱使这个学生低着头走进了班主任的办公桌前了。

    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当善于处理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保持何种“距离”最美,我们借用古人的一句话:“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果真如此,则善莫大焉。                   

                                本文刊于2002.12《孝感日报》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