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考试研究 >> 文摘正文
美中不足--评2006温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
【字体:
美中不足--评2006温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作者:闫继勇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8

美中不足

――阅读2006年温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有感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分校 闫继勇

2006年温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掩面而出。阅读完整个试卷,从一个语文工作者的角度我看到了语文的希望,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我看到了文字的秀美,从一个学生家长的角度我看到了“新课改”给孩子带来的轻松。就是说试卷难度系数把握较好,有利于“新课改”的继续推进,具有浓厚的文学审美色彩、思想价值色彩,也体现了一定的地方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总之,该试卷算是一份文化美餐。

具体的说,它美在第12题,除了考查字词之外,还注重了学生价值观念和语言审美能力的考查。1题意在引导学生要有正确最好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念,2题又在提示要有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两道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体现出制卷者的宏观理念,为我们第一线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它的美在第3题,说此题考查学生的语感(老的说法叫语法规范),不如把它看作一段对青少年的谆谆教诲,四句话从四个不同的方面体现出命题人的良苦用心。第4题也不为难学生,注重古为今用,具有明显的现实性。第7题美在三个小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的仿写句子、理解成语、领会诗句的能力,不仅扣合题干中的三个短语,而且让学生领略了自然的诗意、社会的诗意、历史的诗意,还注意了“温州特色”。并且这些“诗意”都是在语文的本位上呈现的。这在提示我们:语文的综合实践课仍然是语文课,不是社会课、历史课或者其他课。

它的美更表现在现代文阅读(一),制卷人独具慧眼,选择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且不说文章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单是文章语言的朴素大美就足以令人爱读之而不释手。我不由想到:文章之美有语言表面的华丽美,有返朴归真的朴素美。后者才是真美、大美。这种美只有经历了“看山不是山”,到达了“看山还是山”的境界才能发现的老成美。看看我们学生的作文语言,别说具有这种朴素之美,就是“堆砌辞藻”、“卖弄文采”也不具备。因此,引领学生从阅读出发,穿越“语言无美”的阶段,经历“语言华美”的积累磨练,达到“语言朴素”的高度,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一前一后互相促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目的只能“无为而为之”,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长达一生,有的用尽毕生精力也不一定就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但是我们师生积极配合发挥出最大的能动作用,使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高度,是我们能做到的。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坚持走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之路,培养学生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的的语言审美能力一定是正确的。

总之,本卷处处闪烁着新课改的理念之美、思想价值之美、文学诗意之美,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下面略表拙见,敬请方家指正。

1.2题,这段文字选自王英琦的《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略作修改调整。现录原文字如下:

王英琦《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梁……

“黄钟大吕”一词,初中学生比较陌生,就很难有清晰的语感,所以命题人把它换为“龙吟虎啸”,很好。但是答案死死定为B(洞箫牧歌)C(春花秋月)A(龙吟虎啸”)D(金戈铁马),也就是把文中“洞箫牧歌”“春花秋月”“龙吟虎啸”“金戈铁马”四个短语抽出,让学生填空。初看,很容易,不就是选取优美柔和的意象表现南方雨的特征选取壮观奔放的意象表现北方雨的特征吗?学生大都具备了这个南北差异的语言审美能力。其实不然,这里面有一个小小的陷阱,就是前后对应的问题。即,“洞箫牧歌”“春花秋月”俩词 先写声音后写景观,所以与之对应的应该是“龙吟虎啸”“金戈铁马”。那为什么就不能答成CBDA呢?再看前后句子提供的信息,并没有先声音后景观的痕迹,如果说“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把“村舍”去掉,前半句写人文后半句写自然,似乎能够与“洞箫牧歌”“春花秋月”对应起来,似乎找到了蛛丝马迹,但是“龙吟虎啸”“金戈铁马”即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据了。因此,我认为答案规定太死,希望负责语文阅卷的领导要有胆识,把答案变通一下,前两空填BCCB都对,后面亦然。如果这样则是学生之幸、语老师之幸、新课改之幸。

2.现代文阅读(一)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一)选的是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原文题目是“好雪片片”(也有作“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现录原文如下:

好雪片片

    在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即使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穿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木桶。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手里的奖券。

   很少的时候,他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来,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一站,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主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钣,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甜甜地睡去了。

我观察老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地这南方热带的街头,连最闷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的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得无法和他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的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困。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到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是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酸的。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把全部的家当带在身上,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是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的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我想到伟大的禅师庞蕴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美丽地落下,虽然不见了,但是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本文作者:林清玄(台湾),选自《精品散文集》。

制卷人把这篇文章的题目、结尾等处略作修改,没有标明作者,作为考查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就难度而言与初中毕业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吻合,会让学生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和杨绛的《老王》,如果学生把这俩篇文章理解透彻,对这篇文章就很容易把握。就“考点”而言,涉及到了文章的线索、外貌描写的作用、对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赏析,还有对学生思想品质的考查。

但是把题目改为“不落别处”,显然不如“好雪片片”,原题目多么形象生动,“不落别处”就略逊一筹,命题人恰恰让学生赏析题目,这总显得蹩脚。最后一段删去了“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这句话恰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我想,林清玄肯定不忍割爱。

本试卷在温州中考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作为重要资料保存、研究。这样制卷,不是最好的治学态度,也是不够科学的。要是林清玄叫起真,还真不好说。

3.作文 具有话题特点的命题作文是温州命题者钟爱的,其优点不多赘述,我觉得从前面的现代文阅读中巧妙引出作文,这是2005年省卷的特色,它使试卷有了明显和谐的整体性。

以上东拉西扯的说了一些不知轻重的话,敬请批评。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