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
【字体: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9

 


济南市中区教研室 赵振欣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是全国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完全不懂的问题,有懂得不透的问题,也还有教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而自己尚未察觉的问题,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深刻。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如: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活动)产生自我否定的意识,存在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自己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教师包办太多,产生“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

  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尽管教师千方百计地表扬、鼓励,但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质疑意识呢?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我们还可以将陶行知老行政管理的小诗赠给学生,以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只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二、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

  1.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要在学生中划分好、中、差;不但要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积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2. 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注意师生关系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好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以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教师根据课文中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一段的内容,设计了可操作的教具,让学生为全班同学操作和介绍,然后激发学生:“你对他的操作和介绍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问题来考考他。”顿时,学生们纷纷质疑,台上的学生一一解答,甚至会出现一人解答不了众人共同帮助解答的可喜局面,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思想落到实处。此外,朗读法、演示法、比较法等都能将学生带入质疑情境,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指导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掌握质疑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 把握质疑时机。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绯”之际,正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思想方面的,也有写作方法方面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时,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产生一些针对性强的具体问题。如教学《灰雀》,当学生学到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部分,会提出:“小男孩为什么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为什么小男孩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这正是引导深入理解小男孩思想感情变化的最好时机。当读到列宁向灰雀打招呼时,学生会产生“列宁明知道灰雀到哪儿去了”的疑问,这时,引导学生探求此问题的答案,也就读懂了列宁喜爱孩子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克服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解疑的氛围,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到解决。

  当学生学完课文后,也许还会产生新的疑问。如学完《鲸》后,学生对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渴求对鲸有更多的了解,如鲸的进化过程、鲸睡觉时闭不闭眼睛、母鲸一胎生几头小鲸等等。我们可将这些问题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课外读物,自己寻找答案。还可以通过座谈会、办小报等形式,将学生在课外学到的知识再引入课堂,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 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质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质疑必须解疑。学生在开始学习质疑时,提的问题比较简单、浅显。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帮助学生进行分类,看看哪些问题能够通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就能解决,哪些问题涉及到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研究解决,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学会质疑,提高质疑水平。

  3. 认真听取别人发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别人的发言,想想哪些正是自己的疑问,哪些是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哪些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哪些同学的问题或见解能引起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特别是在同学们提不出问题时老师是怎样指点思维方向的,从而从不同角度来学习质疑。

  4. 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课堂上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学生积极要求发言,而当他站起来后,语言受阻,提出不出问题来,只好怏怏地坐下。学生心里有问题但表达不清楚,越急越说不明白。这类学生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影响了思维的表达。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提问前想好自己要提出什么问题,尽量用简练明白的语言告诉大家。这样,在培养质疑能力的同时,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摘自《山东教育》2000年第6期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