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正文
由“珍视”二字所想到的
          ★★★
【字体:
由“珍视”二字所想到的
作者:孙明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3

由“珍视”二字所想到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珍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珍惜,重视”。对“珍视”的理解我们不能只执一端,我觉得“珍视”二字含义丰富,体现了辨证法思想,既强调了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也强调了教师应有的导引作用。

    这里只想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方家批评指正。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做到“珍视”的前提条件

课堂上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真实地表现自我,敢于充分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学习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吆五喝六、惟我独尊,使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肯见”,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学生哪还敢表现自我?教师又怎么能了解到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顺利进行教学也就成了一纸空谈。本人觉得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的不仅外显为课堂上教师要有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言语等,还表现在教师要有宽容开放的心态,敏锐的认知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以及课上民主的师生关系等等。

二、宽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珍视”的重要体现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或想象对文本进行一番新的补充、加工和创造,得出各自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另外,文学作品的形象本身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为学生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这个道理。再者,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或教参的分析不可能穷尽文本的所有“意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或教参的分析也不一定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真知灼见。因此,漠视或武断地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不可取的,用自己包括教参的分析、结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无疑是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就《红楼梦》而言,作品里不但有动人的儿女情愫,封建家庭内部的倾轧,必然没落的规律,还有诗词、建筑、绘画、医药、服饰…甚至菜谱等等的丰富知识,提供了很多可研究的问题,二百多年来,人们不是一直见仁见智,争论不已吗?对文本的解读,我们教师不是也常有自己的异己新见吗?那么我们教师为什么“只许自己放火,不许学生点灯” 呢?我觉得只要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合情合理就应该鼓励、表扬他们如学生从《愚公移山》中除了看到一个不怕艰辛,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愚公,还看到了一个没有环保观念和效率观念的愚公等等,又有何不可?学生们认为《水浒传》中的武松把张督监全家老小十五口人全杀了,是滥杀无辜,是“不该出手时却出手”,不是英雄所为,你能说学生的感受、体验不是健康积极的?你能指责他是故意猎新么?学生从《项链》中体会到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教师非得强调说“通过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吗?如是这样,那么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
   “雪融化变成什么?”“雪融化变成春天”这是我们教师都熟悉的案例,孩子这富有诗意的语言,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感受、体验,我们教师理应赞许、鼓掌!可谁也不会料到竟然遭到呵斥!试问,天真烂漫的童心被粗暴地多次扼杀之后,学生们多次遭遇类似的碰壁之后,谁还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退一步讲,即使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我们也不应该横加指责,一棍子打死,而应该宽容他们出错的权利,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因此,面对学生肤浅的、片面的回答,我们教师不妨换一个角度,先表扬他们的某些进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导引学生走向成熟是体现“珍视”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前所述,课堂上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尽可能地激励、鼓舞学生,但我们也不能片面地简单地理解“珍视”二字,“珍视”有“珍惜”之意,也有“重视”之意。“认真对待”乃为“重视”。课堂上,如果我们教师对于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置可否,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骑墙者;如果不管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否合情合理,一味称赞、表扬,一味“捧杀”,认为这才是尊重学生主体,张扬学生的个性的话,那么实在是误解了“珍视”二字,忽略了“珍视”里蕴涵的认真对待”的含义。或许由于过去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些年比较强调学生主体的原因,以至于现在语文教学活动走到另一个极端,回避谈教师的“引导”,忽略了教师的作用。我们知道,教师的活动对学生学习所起的导向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它是学生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②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一些学生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产生认识的肤浅、片面甚至谬误,因此,我们教师在鼓励“思维无禁区”,宽容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要加以导引,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走向成熟。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有了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我觉得这同样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体现。

当然,教师在导引时也应该讲究“度”,因为所谓学生认识的“肤浅、片面”是相对的,不能完全以教师的解读和教参来作参照,初一学生读《红楼梦》,经过教师的导引能感受到贾宝玉的反抗、叛逆精神已经够深刻的了,教师如果再让他们从中理解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规律,我想教师们即使能“舌吐莲花”,也是枉然。过去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我觉得很有道理,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中出现的肤浅、偏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结合文本,根据学生暴露的思维过程进行导引,要遵循“高要求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总之,我觉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我们教师既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用心去呵护学生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又要热情地鼓励、导引,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注释: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伯黍、燕国材主编 20011月第二版P255P265页)

③《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班华主编 P185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