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素质教育
        ★★★★
【字体:
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素质教育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4


淮北选煤厂学校     姚根国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它渗透在中国人的行为、意识、思想、灵魂等诸多领域之中,它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个性、人格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向,这些都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传统文化与我们今天所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有无联系呢?是否要运用传统文化来进行素质教育呢?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又该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来进行素质教育呢?在此,我就自己的一些思考写成这篇文章,以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有关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和性质,早在97 年不少专家、学者和主管教育的领导及行政部门就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其后,党和政府又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那些精辟的论述和这一“决定”来看,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素质是全面而具有体系的,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阐述的那样:“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的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应当说是一个素质体系。”那么,在这诸多素质中,在这个复杂的素质体系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无疑是实现其它素质的基本素质和前提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却又往往蕴含在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群体情结之中。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完成素质教育的重任,我们就不能不正视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心理模式,我们就不能不正视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那么,何为“中国人的心理模式”?何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呢?“中国人的心理模式”就是那种普遍存在中国人头脑中反映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共同心理状态与心理倾向的一种群体心理情结,而那些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心理需要、内在情感、精神意志、思想品德,则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它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社会理想,及其这一追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意志和品质等,而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包含在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传统的思想里,表现在传统的学说内。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素质,即“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二、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我们有堪称世界奇迹的兵马俑,我们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雄伟长城,我们还有让世界望尘莫及的四大发明。古老的中国,伟大的民族,早在公元七世纪,就曾经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教育先进、科技发达、军事强硬,一度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中心。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皇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沙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至于科技领域,我们的四大发明,马克思称之为预示着资产阶级到来的伟大创举;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影响,法国人巴尔代的断言、德国人弗立茨和英国人肖夫的所作所为都足以证明。此外,我们的数学、医药、冶金、建筑等诸多科技成就在世界上也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被称为欧洲孔子的伏尔泰,面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谆谆地告诫欧洲人:一要赞,二应惭,三需仿。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面对我们的《孙子兵法》,不无感叹地说:“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至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经济的迅速崛起,更是被公认为是中国儒学文化的直接影响。时至今日,尽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但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领域仍被公认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学习典范。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其功勋是何等的显著,其作用是何等的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对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有道是:谁背叛了历史,谁就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谁割舍了传统,谁就葬送了自己的文明。
       曾几何时,我们批“孔”反“孟”,一味地用赤色的思想占据我们的头脑;曾几何时,有人要背叛“黄河长江”,试图用“蓝色的文化”来取代“黄色文明”;时至今日,仍有人为“洋文化”“洋垃圾”大唱赞歌,视传统一钱不值,置我们的历史于不顾;更有甚者,以李宏志为代表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他们竟然用邪教“***”来引诱人心、鼓盍群众,曾一度甚至仍在侵蚀多少善良的民众本来健康的心灵。凡此种种脱离实际、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歪理邪说,给我们带来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对我们的心灵乃至人格的扭曲还不够惨重吗?
        试问:十年动乱,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人心不古,谁之过?八九风波,数典忘祖、危机四起,谁之罪?再让我们想一想:刘海洋,这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多少人为之倾倒的骄子,何以心理欠缺、行为反常,伤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陈果,这位北京音乐学院中才艺双全的大学生,多少人为之羡慕的才女,为什么会荒唐之极、可悲之至,自焚身亡?历史和现实生动地告诉了我们: 彻底地否定传统,一味地背离实际,只能事与愿违,本末倒置,甚至会将我们推向危险的边缘,断送我们已开创了的和正在开创的伟大事业!
因此,要培养有素质的接班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传统文化来进行素质教育,必将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
 
        三、如何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
        既然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是我们必然的选择,那么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来进行素质教育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着重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就是指儒家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他们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念,以及与其思想一脉相承的诸多历史人物的身上和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怀。
       这里所说的远大理想,主要是指以民族、国家的前途为己任,将他人、社会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崇高精神境界,它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人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最高层次。
        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在我们的历史课上,在我们的思品教课书里,圣贤先哲的至理名言、诗词歌赋、感人事迹,可以说比比皆是,它们都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好的材料。像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家喻户晓的军事家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的感人诗篇;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等,都充分地体现了我国历代先进人物进步的思想、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非凡的抱负。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这些先辈的感人事迹,及其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不朽的精神、坚定的信念、非凡的骨气,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闪闪发光。充分挖掘这些文化的内涵,通过对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讲解,和对这些可赞可叹的警句的分析,启发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他们树立献身祖国、献身人民的远大理想。
          (二)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顽强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
        仅仅有正确的理想、非凡的抱负,还是不够的,必须有为理想而顽强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同样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精华来教育培养学生。
        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深刻地告诉人们:完成重任、实现理想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艰苦地磨练,方能达到最终的目的。而旬子告诫我们,成功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骐冀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当然司马迁的言行对我们启发更为深刻,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看到了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这一切不正印证了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再看,为了改革而披荆斩棘的王安石,他以“世之奇瑰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作为他革旧迎新的人生信条,《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他则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藏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对联自勉,同时也写出了“有志者”“苦心人”实现理想过程中“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英雄气概和艰难历程,凡此种种史实、名言、佳篇,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可以说不胜枚举。?有道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言哲理的警示作用是巨大的,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讲解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内容,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品质、意志和“不断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的
         (三)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伦理道德水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尽管历史上的诸多学派都曾对其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真正决定其基本内容和其发展方向的应是儒家思想,因此我们说用传统文化来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也就是说应该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他的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在此基础上,孟子进而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种基本伦理道德,并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纶,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后经西汉董仲舒进一步演绎补充,隧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三纲”即“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五常”也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于是,“三纲五常”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占据了绝对地位的伦理道德准则。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这一伦理道德观念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已被打上了封建政治统治的烙印,尤其是那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维护封建统治最有力的武器,变成了束缚人性的最大枷锁,但我们决不可否认儒家的这一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所起的巨大作用。
          正是在儒家这种伦理道德的影响下,我们的古老的传统中才有了“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许许多多的美德;才有了诸如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刘备桃园结义、岳飞尽忠报国、文天祥富贵不能淫、朱自清饿死不吃救济粮等许许多多千古传诵的佳话。才有了像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疏》、孟郊的《游子吟》、施耐庵的《水浒传》、朱自清的《背影》等不可多得的感人诗篇。
         然而,近百年来,我们过分地甚至只看到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消极的一面,一味地否定其积极的作用,以至物欲横流、世风日下:不孝不悌者有之、不仁不义者有之、不谦不让者有之、不诚不信者更有之。一句话,传统美德在不少人身上已丧失殆尽!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结合时代的需要,用其积极的一面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完善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可是,在这方面我们存在的欠缺确实不少,理论研究不够,实际操作更难。我们厚厚的六本《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几十本语文教科书里,有关表现传统美德的文章也是微乎其微;我们的思品课堂上,尽管现在已有了一些这方面内容,但永远不够!更何况,思品课在不少人眼里是副课,而且永远被认为是副课!
          基于此,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就如何开展好伦理道德教育建议如下:
          1、广泛宣传,引起全社会重视。
          2、加强理论研究,为伦理道德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3、吸取传统文化中有关伦理道德内容,尤其是儒家这方面思想的精华,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以德治国”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科目,充实伦理道德教育内容。
      4、采用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地开展伦理道德教育。
       倘若能这样,我想那“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就会重现东方,“以德治国”的英明措施也会落到实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略也必将指日可待。



                                                                 姚根国
                                                               2002年2月
 


 附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传统文化》
             《人民教育》
            《中学教育》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