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湖南师大附中实施“内驱型教育”效应
        ★★★
【字体: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湖南师大附中实施“内驱型教育”效应
作者:刘秋泉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8

“内驱力”即“自驱力”,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自我”。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实施“激励式教育”,已成师大附中“内驱型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
    做人,总要有个“基调”。很多人所以没有实现应有的“自我”,除客观因素制约外,主观上“基调”不高是个重要原因。
    “基调”上不去,何谈“内驱力”爆发!在师大附中届届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豪言:“今天我以附中为荣,明天附中以我为荣”,这就是每个学生的“定位”,可见“基调”之高。当然,“基调”要落实到学生的“主业”--学习上。有一次,学校请中科院钟掘院士作科普报告,本来是讲发明创造的,但钟院士把报告主题概括为“唤起诺贝尔精神”,这个主题在学生心灵中的影响远远超出这场报告本身。于是,学校就把这一主题作为“基调”中的一个“高音符”激励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优势:组织众多国际奥赛获奖学生轮流为同学们作报告,讲述个人的奋斗经历。在这些佼佼者中,没有什么“神童”出身,有的还有“后进”的历史。在他们身上,“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不是主要的动力源,倒是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中气”很足。这些“金牌意识,爱国情怀”的动人事迹就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大家在受激励、启发的同时,人人都思考应该把自己塑造成怎样一个有作为的人。
二、帮助学生认准自己的优势
    优势,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的。而对“后进生”,学校则把“优势”改为“优点”,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如高97班有个公认的“最后进”学生,同学都瞧不起。一次,班主任却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每周至少给自己找一条优点。一周下来,回报老师“我没什么优点呀”。可老师却说:“你有优点,只是自己没发现。一是你打瞌睡毛病好多了,只下午打一打;二是有位同学购物缺了点钱,你马上掏腰包凑上,关心同学;三是外语、数学老师都说你举手发言……”。瞧,不光一条,而是三条,且实实在在,并不是老师故意给面子。这个学生感动得五体投地,激动无比,最后在给老师的信中写道:“从您家里出来,我顿时感到天那么蓝,迎面走来的小孩子那么可爱,老人那么和善,是您使我在繁重的学习压力、沉重的心理负担下,重新树起自己的信心”。
    后来,这位学生真的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好几次数学作业和试卷在全班传观。
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
    “人格出动力”是一种教育现象。但天天育“人”的人,往往容易忘记被教育者的“人格”二字。如考试列榜公布,看来动机是促一促,但却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剥夺了学生的“隐私权”,严格说伤害了学生“人格”。师大附中却不然,从不轻易公布分数、分类排队。实践证明,你不用“上墙”压他,学生面子、“内驱力”得到了保护,他会暗暗使劲。再如考试舞弊问题,“弊多分”的效益远远超过“背多分”,而且无法杜绝。附中一位班主任有了新思路:不“禁”,让学生自己“不好意思”舞弊。
    其办法就是考试教师不进课堂监考,只在走廊上望一望。考试过后,考察学生成绩好坏时,分数作为次要,主要看是否“诚实”。并让学生都写出考试时的心理活动和是否舞弊了。结果7人偷看了书,16人想看书但没看,其中一个学生写道:“如果我看(书),就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考试就失败了一半!”教师表扬了这16名学生用“大我”战胜了“小我”。以后,这个班靠“自觉”多次试验,学生也真自觉,成为全校第一个“无人监考班”,学校专门为他们颁发了“无人监考班”的锦旗。全班学生不光考试,连做其他事情也越发自珍自爱了。人格就象原子核,肉眼看不到,爆发的“内驱力”却不可估量。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