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解说
        ★★★
【字体: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解说
作者:贾少阳    文摘来源:洛阳四十五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4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条要求读出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内在的情绪、气氛和感情。具体说就是首先用普通话语音朗读,做到念准字音,要达到这个要求们必须在字音的声、韵、调上下功夫,还要掌握音变规律。其次,停顿恰当,不读破词、句,把握好重音,语调自然切意,语速、节奏随内容而变化。有感情则强调在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前提下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传达出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为此,朗读者首先要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所抒发的情感,其次,要披文入情,置身文中,把文中的“我”当自己。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默读就是在阅读时不出声、不动唇、不心诵、不指读,用眼睛快速扫描文字,让文字符号直接输入大脑中枢,改变那种变为音符后再往中枢传送的习惯,整个过程中,只有眼睛、大脑的紧张活动,不再逐字阅读,而是力争一瞥之下能够同时理解注视、停顿点周围的一个字群或意群。这样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阅读的字数,提高阅读速度。是人们广泛采用的读书方法。
  它有两大特点:一是不需要将文字转换为声音,视野范围扩大,便于以句或行或以段为单位进行阅读。二是省去发音阶段,直接理解文字意义,阅读速度快。默读有助于全面掌握和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深刻理解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有助于分析段落层次以及写作技巧,多用来进行略读和精读。默读的速度可以灵活掌握,可快可慢,默读的内容可以挑选,可多可少;默读可以反复进行,直到达到目的为止。默读,还不受环境限制,除了课堂大量运用外,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场合,即便是在家里通常都是用默读的方法。默读时,可以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读,也可以按照特定的要求和条件,打破原来的顺序,有选择地读,重点段落、语句还可以反复地默读。
  若具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那么一小时就可以读2-3万字,一个双休日就可以读一部名著,这样,完成阅读总目标完全无问题。
  要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要做到:一、默读时高度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读;二、尽可能提高扫视速度,减少回视次数,减少眼停时间,扩大视角广度;三、有意识调动一切已有的经验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四、要圈点勾画,必要时还要摘抄;五、不懂的,阅读后要及时查阅资料,向人请教。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略读是一种纵观大意,迅速把握读物要点的阅读方法,是一种浏览式的带有随意性的阅读方式。略读主要目的在于调查,选择寻找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资料,借以了解学科的动态,确定对它的取舍。这种读法,很像鲁迅说的“随便翻翻”。略读在方法上只要求从文章的整体着眼,把握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语句。可以只看书籍的内容提要,目录或题目,文章的前言后语,注视,参考文献等,也可以一扫正文“一目十行”,来寻求自己所需的信息。对一些具体的事例或细致的描写完全可以一扫而过,甚至可以跳过去不读。对于文中个别生僻的词语和文中一些不大懂的问题,只要依据上下文,能够推断大概意思,与大局无妨,就可以暂时不管它。通过这种阅读,取其精粹,剔除大量自己不需要的内容,其速度之快是一般的阅读望尘莫及的。通过略读,可以从多种书籍中收集资料,广泛地掌握各种知识。但是,略读,不是漫不经心,囫囵吞枣地读书。相反,要求高度集中注意力,抓住关键,迅速捕捉读物的要点。 
  浏览是一种扩大知识面、了解最新信息的快速阅读方法,重在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它是一种以较短的时间获得大量有效信息的阅读活动。根据阅读的目的,浏览可以有四种层次:第一以寻找某个重要词语为目的;第二寻找特定的事实为目的;第三是为选择阅读材料而进行的;第四是为了概括了解读物的中心,大意或观点而进行的。
  浏览的主要特点快而不深,读者根据阅读的目的,对读物的主要点、新奇点、争议点进行扫读,舍弃一般的内容,而进行必要的简缩、筛选。如果遇到自己所要寻找的信息,则要放慢速度,进行必要的抄录和细细品味。浏览时,一般要注意读物的标题,前言、后记、以及内容提要等,以了解写作意图、论著的意义。除此之外,再通过扫读该书刊的目录和各级标题,以及主要章节、段落。以进一步寻找自己所想要获取的信息资料。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通读课文即要求学生采取精读的方法对文章活作品进行细心、完整的阅读。对作品或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行文思路、遣词造句、写作方法等有个明白、深入的了解。要理解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必须先弄清每个词语、句子的含义。词语的含义时丰富多彩的,句子的意思是有特定环境的,光靠查工具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通过考察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准确的理解它的含义。这就需要对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体味和推敲”,这是独立阅读时很重要的环节。它是合作的基础,若无个人深入的思考,就难以提高合作的质量。
  怎样理解词语、句子的语境义?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方法:A.换词(句)比较。即用可以代替的词语、句子,两相比较,看出词语(句子)的表达魅力。B.结合作者思想感情来体味。有些词句由于作者思想感情的不同,包含的轻与重、褒与贬、正与反、庄与谐、直与曲等情味和色彩是不同的。C.联系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体味词语的含义。现代汉语的多义词较多,能表示几个相互联系着的不同意义,除了本义外,还有若干引申义。要正确理解词义,就要从句意中去体味作者到底采用了哪种意义,不可“望文生义”,笼统地用本义去穿凿附会。D.要善于体味文章重用得恰当的平常词语的意味、善于体味动词、形容词运用的精妙之处,一些特殊副词的妙用也要品味。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这里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阅读方式学习课文。而提出探究性问题是关键。探究的问题应该是课文中内容上或表达上的疑难问题。怎样提出?最重要的是认真自读课文。“有自己的心得”则强调阅读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由于个性差异,每个学生提出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当大家把看法和疑问都提出来时,探究性问题就产生了。
  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一人之力时不行的,就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合作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上的合作主要有两种: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在小组里,大家围绕提出的问题各自发表意见,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经过讨论和争辩,求得问题的解决。如果意见不统一,可以提交到全班进行交流,经过讨论争辩达到一致的认识,即使一时意见不一致,也没有什么关系,以后继续合作,再解决。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常用的表达方式,了解它们对于把握各类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重要。
  叙述指记述、叙说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经过,把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的手法。它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手法之一,是写作各种文章的基础。在写记叙性文章时,要注意叙述的人称,叙述的六要素,叙述的顺序以及情节发展的脉络。写各类文章往往离不开叙述,叙述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A.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等;B.记写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交代前因后果,使读者了解事情的全貌,得到完整的印象;C.为议论文提供论据。
  描写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景物的性质、特征具体地描绘出来。描写与叙述常常结合起来使用,很难截然分开。区别在于,叙述着重对人物、事件的介绍和交代,使之清楚、明白;描写着重于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描写与刻画,使之生动传神,历历在目。叙述在于告诉人们存在什么,发生了什么;描写则告诉人们究竟是怎样地存在着、发生着。描写的手法很多,主要有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心理、动作、外貌描写等)、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描写的作用主要是再现自然风貌、描绘人物的外貌以及内心世界,使读者如见其人、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社会环境,使读者如临其境。
  说明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用途等,解说清楚;把人物的经历、特点等等表述明白。在科学报告、教科书中,说明文字的分量很重;在一般说明文中,说明文字也不少。这类文章不要求文艺性和形象性,而要求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把科学知识和事物表述出来,所以主要手段是说明。说明在一般记叙文、议论文中也常常使用,能起到注释性的作用。
  议论就是讲道理、论是非,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是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观点,表明立场、态度、主张的方法。是议论文中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但在记叙性、抒情性、说明性的文体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作用表明文章的主题。
  抒情就是抒发感情,用于抒发和表现作者情感,在诗歌和散文中用得比较广泛,其他文章也有。抒情的表现方式不一样,有的把感情用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文章则用比较直接的方式抒发感情;有的比较隐晦,有的比较明朗;有的比较含蓄,有的比较袒露。因此前者叫间接抒情,后者叫直接抒情。所谓直接抒情就是作者不借助于任何手段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宜于表达浓烈的感情,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间接抒情则是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形象化,成为可以被观赏者再体验的对象,可以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因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五种表达方式常常是结合起来运用,很少但用一种的。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这一条讲的是阅读体裁的多样性,就是让学生接触各种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认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在具有相当阅读量的基础上,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阅读体裁的多样化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从而增加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专读一类体裁,对各种体裁都要有所涉及,有所了解。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一条是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来说的。要求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在阅读方法上,提倡吟诵,吟诵要注意语调、节奏,要领会作家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如:对于叙事抒情的文章要“美读”,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时传达出来。“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吟诵得法,不仅可以了解作者说话内容,还可以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吟诵成习惯能够潜移默化,培养敏锐的语感,可以理解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在意境,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力、鉴赏力。
  在阅读内容、品味语言上,要学会推敲。即阅读作品时不仅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要在咬文嚼字上下点功夫,多比较,多联想。在阅读深度上,学会揣摩,也就是反复的回想,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些什么,读过两三节,再把这几节连起来回想一下。
  概括起来讲,就是阅读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促成学生与作者(以课文为媒介)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要吃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指导学生“发掘”教材中饱含的内在美,要另辟路径,通过联想和想象材料的移植对接,让学生领会教材所表达的情和意,把作者所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善于抓住文中的抒情句段和抒情线索及主要人物语言进行理解体验。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科技作品基本上都是说明文,以推广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阅读科技说明文不外乎理解内容和获取信息两个目的。阅读时应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明的道理),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着眼于整体感知,了解作品的内容要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传达出的科学精神,从作品中学到作者的科学思想方法。科技说明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理解内容可借助逻辑常识:第一,要了解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第二,要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存在以下五种关系:① 同一关系 ②属种关系③交叉关系④矛盾关系⑤反对关系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这一点要求学生阅读议论文时,能够分辨出观点和材料,能够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上发现探究的问题。这里要求学生探究的是“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探究掌握观点与材料之间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通过探究,分析文章观点是否正确,材料是否翔实,说明是否深入透彻。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三方面着手:
  A.反复诵读,分析节奏。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切的体会到诗歌所反映的内容,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音律韵味;
  B.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的语句比较含蓄,大多是意在言外,从重点诗句入手品味其深刻含义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C.进行适当分联想和想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作者在诗歌中提供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写诗的用意,领会诗词意境中的美。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源远流长,包括现代文和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没有专门的知识,不掌握专门的技巧是无法读懂的。这里提出了一种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即注释研读法。要求学生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代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待,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初读文言文一定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此外。要准备一些必要的文言文学习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学文言实词手册》等,时刻备在手边,随用随查。
  在语言积累上,这一阶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大都是完整的诗文,难度加大了,份量加重了,要求也提高了。要完成这些任务,除了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背诵技巧。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初中阶段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有: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的七种类型。常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以上语法、修辞不要求死记名词术语,只要求能用来理解课文语言难点、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即可。
  对于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课标要求将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向课外延伸,学生不仅要了解课本中选编的作品,还要了解这些作品的作者、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又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这一条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图书、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阅读。即为了一定的目标,为了探索、研究、解决某一个问题,广泛搜集相关材料进行阅读,它要求首先要确定一个阅读目标,也就是要生活中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提不出,就无法进入探究性阅读。其次,要有适合进行探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条件,如有藏书比较丰富的图书馆,允许学生自由或比较自由地查阅各种图书资料,有网络的学校应该允许学生上网,不然学生也无法进入探究性阅读。第三,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技能,懂一点目录学的常识,会使用图书目录查阅自己想要借阅的书籍,会上网,会在网上搜查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对于“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阅读计划的核心是对书的选择以及对自己的阅读时间的合理安排。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零碎的时间读什么,整块的时间读什么;文学名著何时读,报刊杂志何时读,都要有长计划、短安排。制订长计划是为了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短安排,是为了适应可能随时变化的情况。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够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是要求学生阅读范围要广阔,读物类型要进来多样化。不仅要会读常见文学样式,而且要学习阅读报纸、杂志、新闻、广告、知识性读物、科技类读物、历史地理等书籍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或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以“部”为单位的作品通常是指长篇小说,其字数多在三五十万字到一百多万字之间。譬如四大古典名著就是这一类。“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意味着每学年要再增加一百万字到一百五十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一个通盘的阅读计划。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