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教育随笔与新课程同行
          ★★★
【字体:
教育随笔与新课程同行
作者:汪振学    文摘来源: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3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一线教师在一系列的培训后,将新的教育理念试用于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或成功或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笔者认为都是一种收获。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并没及时地将这些点滴的课程故事记录下来,以致最为生动的课程资源遭到冷遇甚或流失,于是,笔者想到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写作教育随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或许这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必要条件。
     教育随笔,是课程故事的记录,是对教育过程的反思,是教学案例的收集,是教育者的心情驿站。教育随笔在于真实可信,不娇柔做作,一切都是言之心声。可长可短,可分析教法,可探讨理论,可陈述事实,可引发思考。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因为是随笔,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蓄。一本随笔在手,就如怀揣一本备忘录,启迪有之,借鉴有之,警策亦有之。
     笔者近年坚持了写教育随笔,对于教育教学中的疑点、难点、焦点、热点、亮点思考颇多,做到及时收集整理,并反馈到教育教学之中。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帮助。
     一、教育随笔是新课程实施的反思载体
     新课程的实施,教师除了具备全新的课程理念外,更重要的是把先进的理念适用于课堂教学。这个过程,崇尚的是“自主、探究、合作”,其资源的生成性随时存在,许多思维火花碰撞的结晶稍纵即逝,这就意味着记录的重要性。教育随笔是一线教师最轻松又最能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及时记录,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要求,适合大众口味,它不象课题研究要那么严谨,也不象学术论文要洋洋大观。不分水平高低,但求一个“真实”,观察从实,思考从实,讨论从实,问题解决从实。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前,我们也曾倡导过“教后反思”,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少,况且许多学校都只注重了备课本上的形式问题,没发挥本质作用。时间长了,就成了例行公事,写的人难得写,看的人难得看。彼此形成一种应付状态,误入官样文字的歧途,结果是心照不宣,有害无益。
    教育随笔与教后反思的最大不同,首先表现为教师的一种需要,当教育反思成为跨越国界的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大容量的信息资源充塞我们的脑际之时,我们都会认识到过程重于结果。
    结果是显性状态,有时甚至一目了然。而过程则不同,许多变量隐含其中,需要及时捕捉和把握,过程注重的最佳方式还当首推“教育随笔”。它可以内化为深刻的思想,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索前进。拿课堂来说吧,许多课堂上发生的事,有着生动的特点,比如学生突发的关于爱情婚姻的提问,比如某个创新思想的闪现,时间一长,可能就把最为精彩的片断遗忘了,但如果及时做好记录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在新课程实施中,教材、教法、学法随时都有可能需要调整,这些就更是难得的随笔内容。
    新课程的实施,涉及的范围很广,家庭、社区都是有很多内容可记的,家校结合,校区结合,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诸多活动都会留下一些珍贵的痕迹,给人启迪。
    二、教育随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理论的滋养,同样也需要对教育实践的思考,教育随笔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教育教学现实中,许多时候,痛苦与欢乐并存,需要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总结出的成败得失,无一例外地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途。
    教育,是个艰苦的历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研究教育,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学生,学生成为教材与教师,学习与生活的联结点,凡是造诣较深的教师,总是能在教材、学生、生活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提炼出一般人没发现的事物,并善于把它记录下来。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教育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但是,仅凭记忆无法长时间的有效储存,而且记忆的信息毕竟只是一种镜象素材,它缺乏提炼,若以随笔形式固定下来,其思考的余地更充分,更能增加思想内涵。在我记下的大量随笔中,总是留有思考的痕迹,也必然成为整理的结果。
    一个教师的成熟,不会一蹴而就。其心路历程针对个体来讲,有的也许是很漫长的。这正是成长规律的体现,一般来说,多数教师把教育教学主要还是看成一份职业,以职业的基本要求约束自己,也以这一份职业求取生存,功利色彩是很自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作为谋取生存的一份职业来讲,一旦教学的几个环节处理完了,也就下班了。但是,处于专业发展期的教师往往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认识问题。
    当然,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清醒地意识到要有更多的资本从教,必须加强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实践研究,强化专业知识,教师职业才能真正成为走向专业发展的起点。
    在这一自培过程中,教育随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学习工作过程,及时地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更好的导引今后前行的方向。
    我是把教育随笔当作日记来写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坦怀直言,无拘无束。去年就写下了八万字的随笔,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师,请不要生气》一文。滋摘要如下:
    “老师,请不要生气。”这是一封短信的开头语,夹在学生的作业中,是我今年任教的一个高一的新生写给我的。话起突兀,我预感到兆头有些不妙。为什么要我不生气呢?我最近没什么事值得生气啊!短信接下来陈述了她要我不生气的缘由。她说:开学到现在,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语文课堂的沉寂一直使她感到很别扭,很压抑。课堂上没有了初中时的开放和活泼,同学之间缺少交流,思维常常受到阻塞,少有令人激动的高潮场面。
    话不多,仅百来个字,我却读得头都大了。在我的潜意识里,我知道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个有头脑有见地的学生,敢于向老师大胆地表露心迹,单凭这一点,就叫人不能小瞧。
    教书二十多年,听惯了学生与家长的奉承,也常常满足于课堂上偶尔的得意之笔。加上平时同事们也尽拣顺耳的说,少有批评之语。听惯了好话,猛然之间听到另一种声音,而且来自于自己的学生,来自于学生的比较,更来自于学生的真诚,心里的滋味一时难于言表。
    怎么办?凭我的经验,处理的方式不外有三种。其一,我行我素,作为学生,必须适应我,而且得让她明白,人在檐下低头的道理,保住我的尊严。其二,冷处理,学生的话难免失之公允,大可不必较真。先放一边凉着,时过境迁,自然不了了之。其三,开诚布公地找学生来谈心,共同探讨课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推心置腹,以心交心,把学生当做朋友,把课堂当作研究的阵地,转变观念没商量。
    也没多想,我就选择了后者。我把那位学生请了来,她倒是挺大方的,问啥说啥,没问到的她也说。临了,我故作轻松地笑道:“我俩把问题想到一块去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你帮老师出出主意?”她想想说:其实,我也想不出好主意,只是觉得应该改改。这倒是实话,课堂教学气氛是个很复杂的话题,三言两语还真不容易说清楚。
    送走这位敢吃螃蟹的学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这篇随笔真实地记录了我的一次际遇,也是我心路历程的一次考验,后来我与这个学生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问题得到了圆满地解决。
    三、教育随笔是课程故事的重要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常常有着十分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过程,惊喜的场景,给人启示的结果,这就是课程故事。课程故事是我们教育教学中产生并在课程实施中发展的,它的生成性给每一个教师都带来正反两面的思考。这些课程故事都是难得的独家资源,是本校本班师生所拥有的具有唯一性的资源,因此,它的重要性超过了一般的教育要素。
    有了随笔,这些资源就会被开发出来,为我所用。新课程的实施中,由于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面对的教育对象,选用的教材版本各有不同,而每个教师的资历、阅历、经历、学历也各有高下,其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管理经验,认识水平及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有先有后,程度不一,教师拥有的资源也就出现了许多差异。
    但是勤写教育随笔可以帮助我们缩短这些差距,不断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如笔者曾就课堂上出现的学生对爱情的初步认识写过一篇《心中的草莓》,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表述的:
    炎炎的夏热还未散尽,教室里流动着不多的凉风。我正在上一首狄金森的小诗: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去/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课上到一半,我突然灵机一动“你们心中的草莓”是什么呢?当即有人说,心中的草莓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有人说长大后想当一名外科手术医生;也有人说将来做生意发大财等等,这时,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心中的草莓就是将来寻一处世外桃源,带上自己心爱的人,建一栋我自己的空中楼阁,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下去。
    一语惊四座,教室里“轰”的一声笑开了,男生笑得格外响亮,见我并没生气,越发放肆地左顾右盼。当然,女生都低着头不敢看我,一脸的娇羞。我一下子也愣住了,万没想到,他的草莓居然如斯,且如此胆大直白,涉及的问题与爱情生活的距离又如此之近。此时此刻,我知道既不能简单地批评,又不能对这事不加引导。
    这个课例成为我又一篇反思型的教育随笔。那么怎样写好教育随笔呢?
    1、做一个课程实施的记录者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从事过一年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培训中,我最喜欢深入到教师中,与他们交谈,交流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认识,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在真诚的交往中,我探知到了一线教师最敏感的话题——课程评价。基础教育前些年无一例外地狠抓结果管理,引进了大量的外地经验,用M值等来衡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在有的学校几乎是以一好遮百丑,只要你M值高,这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高,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就高,不及其余,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过程中的诸多变量都被忽略,教师的一部分劳动也被否认。我把这种现象写成文字《评价,不单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真实地反映了一线教师的担忧,事实上,新课程的评价正是反对单一只看考试成绩的做法的。后来,我又重返课堂执教。工作中,学生们的言谈举止,我都会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走进我的随笔,我只要是觉得有价值就会及时地记下来。
    2、做一个新课程实施的探索者
    新课程的实施,困难很多,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民族贫困县,师资结构的不尽合理,优秀教师的人才外流,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普遍看轻,地方政府对新课程实施的经费无法保障,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的普遍不适应,观念和行为的矛盾冲突,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目前处于探索前沿主要的一是校本课程,二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在方案得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实施问题,正因为国家设置三级课程,打破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所以,校本课程就与国家课程并无上下关系,而是并列实施,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校本课程的空间很大,这既是向教师提出的挑战,也是教师施展才华的机会。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体验,经历,心得,教训都是最好的随笔素材,比如某教师开设书法艺术,从学生初步了解书法史到临贴习书,其间不一定都能按课程计划步步到位,有时可能达不到教师的课程要求,有时学生也有获大奖的时候。再如某老师开设棋类课程如围棋,时间怎么安排,思维怎么训练,娱乐与课程的关系怎样摆正,都需要研究,都能引发执教老师深刻的思考。研究性学习既是各学科学习的一种方式,目前更是深入推开的一门专设课程,新的理念怎样贯彻到课堂教学以及作为一门课程,怎样理顺这一对关系,也是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尤其对于学生多年养成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要花费更多更大的气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本身要具有创新能力,总结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做好记载与评估,还要具有良好人际协调能力,比如学生对生活及生态环境的研究,对人口及文化的研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对“三农”问题的研究等等,没有教师的协调、指导是不能做到更好的。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就会有许多感悟和新的收获,这都是随笔的好材料,而且这些材料需要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注释,到实践中去考察,这种探索离不开第一手资料的积累,随笔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3、做一个新课程实施的践行者
    课程的改革是全球教育的一个共同话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每隔几年都会对课程进行改革,这是与时俱进的需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教改的主人,是教改的躬行者。“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通过实践获得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新课程的实施不需要“空头理论家”,也不需要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实干家,它需要的是理论指导下的生动的实践,需要的是不断把实践中宝贵经验提炼成理性思考。基于此,每一个新课程实施者都肩负着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的艰巨任务。
    事实上,课程的实施,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在实际工作中将会遭遇许多事先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因此也显得重要而紧迫起来。教育随笔自然就成为每一个践行者的法宝之一,很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中比较出共性与差异,发现课程本身和课程以外的问题,透过这些现象来探究教育的本质,弥补课程的不足,最终起到发展课程的作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