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教研室  盛书山
    一、概况
    为了改革“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启动我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于1997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初期实验研究工作。1998年9月被立项为县级科研课题,后又被批准立项为安徽省1999年教育科研课题,下达文号是“安徽省教育教委会文件教科研(1999)01号。”我们组成了30多人的课题组,组织了近百名中学语文教师,历时三年,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主要步骤是:拟订实验研究“子课题”44个,供教师自由选择研究;确定实验校、实验班和实验教师;课题设计者巡回作本课题的讲座,并将其撰写的研究论文“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再探》《三探》印发至各校;每年召开一次“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研讨会,’交流和总结各地在实验研究中的新做法和新经验;举行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一台戏’观摩教学”活动,举行“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示范课’教学”活动等,使本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扎实有序地展开。根据本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安排,实验研究定于2001年8月结题。
    二、方法
    (一)启动。1997年下半年课题设计者提出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实验课题后,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支持,随即深入学校进行广泛的宣传,所到学校的老师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主动进行实验探索,笔者又将该课题的目的、意义和设想,结合实验教师教学实际,形成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发至各校。老师们对课题的目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纷纷主动进行研究和探索。他们在探索中越发  认识了它的价值,积极性越发高涨。为了引导该课题的研究向纵深发  展,便于教师从小处着手,笔者又拟订了30个研究“子课题(后来增加到44个),让老师们在综合实验的同时,侧重研究一两个“子课题”或作老师撰写时的选题参考。由于“子课题”系单项或微观命题,教师难以孤立地深入地研究,且缺乏操作性,又无法测量,故不鼓励教师申报“子课题”作为实验课题。同时,一开始还有这样的考虑:因为我们的实验是探索性实验,尽管实验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也有失败的可能,一旦“点”上的综合实验失败,那木“面”上的“子课题”实验就失去了依托,就会造成损失。为了指导面上的实验操作,笔者又撰写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再探》、《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三探》,提出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回答了老师在实验提出的问题。至此面上的实验便在较为完整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为了使实验有组织地进行,我们还成立了三十几位教师组成课题组。
    (二)发展。老师们在实验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际问
题。笔者深入到十几个乡镇和多所中学听评实验课,作本课题的讲座等。1999年10月被确立为省级科研课后,我们立即以科学的力法指导和规范实验工作。先后确立了严桥初中、旭光初中、赫店初中、苏塘初中、三溪初中为实验校,还在无为中学、汤沟中学、六洲中学、严桥中学确定了实验班。实验教师周可学、肖晓、丁少国、王开东、汤金玉、汪精平、马启群、丁•传铎、邢杨荣等老师,三年来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实验,取得可喜的成果。同时面上的实验也//.3-间断。为了及时总结课题实验的实践经验和阶段性的成果,理清本课题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思路,进一步深化其理论研究和交流实验经验,我县分别于1998年12月、1999年11月和2000年12月召开了三次“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研讨会”。无城、石涧、严桥、白茆、太平’、二坝、泥汊、牛埠、赫店等乡镇和学校也分别举行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公开教学”和研讨会。全县绝大部分中学都把本课题研究作为教研纽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列入了学校教研工作计划。
    (三)深化。为了引导老师们的研究和探索沿着预期的目标锲而不
舍、扎实有效地进行下去,我县将“点”上实验教师的经验总结和在
省、市、县获奖的部分论文和优秀教案编印成册,供老师们内部交流,  1999年11月13日我县在旭光初中,举行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一台戏‘观摩教学’和说课活动”;20阗年11月28日在无为中学举行了“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示范课’教学”活动。以示范引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该教法引入了我县中学语文教师们的课堂。
(四)策略。一是我县中学语文教师均可自愿报名参加课题,也可以自由退出,凡一学期不进行教学实验,不撰写研究论文者,视为自动退出本课题组,即不在是本课组的成员和实验教师。因为本课题的实验是“志愿者”的行为,依靠的是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无强迫约束的手段和理由,只能以“课题组成员”和“实验教师”名号的微薄诱导力量劝阻畏难者。而对长期坚持实验者,我们及时为其总结经验,并给他们提供信息和理论帮助。
二是分阶段实施,即“先死后活再创新提高”。第一阶段一律运用“四阶六步”进行阅读教学,先在“必然王国”里运作。这就象新战士学打枪要“左眼闭,右眼睁,缺口对中心”一样,先掌握要领,练好基本功。第二阶段,因在第一阶段“死”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而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寻找解决“四阶六步”在不同课文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逐步使教师依照本教法的要义及其操作要领,灵活运用“四阶六步”,即可以单独使用某“阶”某“步”,又可以综合、变序、交叉使用。第三阶段在深入实践,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各自异步推进教学的实际需要,再创编其变式,既可以不断丰富本教法的内涵,又可以在体现本教法的共性特点的同时,充分展示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色。第四阶段,逐步使本教法达到前瞻性和适应性的统一,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灵活性和操作性的统一,逐步进入异步推进教学的“自由王国”,达成锻炼和提高教师,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是点面结合。我县既有实验校,也有实验班,也有许多志愿兵在当“无名英雄”。因此要做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让“点”上的教师严格按程序操作,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让其出“纯品”,然后在“点”上进行“观摩教学”“示范教学”,介绍经验展示“正宗套路,’,让“面”上的教师听、评、学;同时让“点”上教师听到“面”上教师的意见,并学习“面”上教师在“自然环境”中实验的经验。同时定期召开研讨会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既推广“点”上的经验,又捕捉“面”上的“闪光点”。还编辑本课题的论文集供内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这样不仅丰富了本课实验研究的内涵,活跃研究气氛,而且还兼顾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反映学习语文循序渐进认知规律的教学程序和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步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将课题设计者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理论推向各位实验教师的课堂,接受检验,及时修正错误,并在广泛的实践中丰富、改造、创新、完善。如《初探》中编制的教学程序操作性不强,且与分层教学没有区别,我们就忍痛割爱,最终确定了老师们乐于接受的“四阶六步”作为
本教法的基本模式,深受实验教师们的欢迎。
    五是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研究的信度。
    三、结果
    (一)构建了基本教学模式。经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反复验证,最后确定了本教法的基本模式——“四阶六步”。“四阶”
即:“引读感知阶段”,“启读生疑阶段”、“研读演练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六步”即:“指导预习——同步教学——分组讨论——异步训练——课堂小结—一课外练习”。这每“阶”每“步”都贯彻了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学思想;每“阶”每“步”都有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分层启动方法:都溶进了学法的指导和习得。因此,这“四阶六步”既是全班的、分组的、个别的、课外的教学的系统体现,又是分层教学和点拨教学的有效载体。(详见:安徽无为“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模式介绍,《语文教学通讯》2(》01年第6期)异步推进教学法基本模式成功地将全班的、分组的、分层的、个别的教学方法融汇贯通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它不仅是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异步推进,而且是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异步推进,它把层次教学和点拨教学的理念溶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有序地展开。形成了依“序”而“活”,“活”中有“序”的教学特点。本模式还充分顾及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教学常规和习惯?就是每“阶”每“步’’的名称也采用了大家常用的术语,使老师们感到亲切和顺手。实践证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老师们乐于运用的教学模式。
    (二-健立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机制。一是因材施教的机制。它打破了“—刀切”“齐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多样,教学目标更为分化具体,教学内容更切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更具有立体交叉性,为课堂开辟了多向交流的渠道,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机制。它根治了那种一成不变的先生讲,学生听“一讲到底”、“满堂灌”的陋习。因为“异步推进”的课堂是容不得“一讲到底”的,“满堂灌”自然成了“犯规”的行为。同时教师也没有时间给每一个学生来一个“一讲到底”。教师只能用全班的、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形式进行“精讲”,学生相对有了充裕的时间“多练”了。三是教学的内控机制。在“四阶六步’’中,“四阶”是学生学习语文循序渐进的四个认知阶段,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异步推进;  “六步”中的每一“步”都是面向全体、分类指导,  旨在推动全班学生异步前进。同时“四阶”是“六步”的目标系统,“六步”是“四阶”的操作系统。如“指导预习”的目的与任务是“引读感知”,“同步教学”是“启读”,“组织讨论”,“异步训练”和“课堂小结”是“演读演练”,“课外练习”是“运用迁移”等。这样每“步”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就会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就能步步登高,拾级而上,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功能与系统效应,可有效地防止负迁移。
    (三)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因课题实验的需要,教师必须认真系统地学习教育理沦,研究教法;并主动地借鉴和吸收别人的教改经验。县教委每年举行一次“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研讨会”,他们要登台发言,全县每年进行本课题研究成果评选,他们要撰写论文、实验报告、总结和教学设计等。各乡镇学校还举行了多次课题研讨会和“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他们都要一展身手。我县实验教师周可学同志代表本课题组在巢湖市20m年教科研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受到了省市教科研部门专家的好评。目前全县已有几十篇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论文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在省、市教科研沦文评选中获奖。
  2000年我县举行了第二届“教坛新星”评选活动,共有几十名初中语文教师参平,而只有8名教师经学校、乡镇教办室和教研片的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参加了县级复评,而这8人都是本课题的实验教师。经过县评,有6人被评为县级‘墩坛新秀”,2人被评为县级“教坛新星”。这2人又评为市级“教坛新星”。可见在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增长了才干,练就了高超的教学技艺,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促进了农村语文教学改革。“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以其指导思想明确,操作方法方便,赢得了广大农村教师的欢迎,并激发了老师们的教改热情。三年来,我县已有近百名教师成功地将该教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有效地改变了原来教学中的无“法”无“序”状态。有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天天喊教改,但总觉得教改离我们还很遥远。现在通过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我们切身地感受到教改已走进了自己的课堂”。大家知道,在农村推动教改难,坚持教改更难。而本教法有有形的模式和制约的机制,有明确的目标和浅近的理论,使教改永驻农村课堂成为可能。在高职评审或在平时的教学调研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些偏远的深山区和深圩区学校的老师们备教批都采用了本教法,就连一些年近花甲的老先生也将本教法运用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我县许多语文教师已初步尝到了本教法的“甜头”,现已形成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改。
    (五)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课题的实验三年多来,各校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采用抽样的办法,将以下实验斑有关实验数据列表(或叙述)如下:
    表一:严桥初中四个班初一入学成绩
表一:严桥初中四个班初一入学成绩
  班级	 学生数	均分(满分120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备  注
 一(1)	60	70.9	40%	0	  实验班
 一(2)	62	68.9	37%	0	  对照班
 一(3)	63	70.2	39.70%	0	  对照班
 一(4)	62	68.6	35.50%	0	  对照班
 
  表二:严桥初中1997—1998学年度参加巢湖市初一学年末统一考试成绩
 班级	 学生数	均分(满分120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备  注
 一(1)	60	80.8	63.30%	17%	   实验班
 一(2)	62	    73入	42%	0	   对照班
 一(3)	63	72.4	41%	0	   对照班
 一(4)	62	69.6	38.7%	0	   对照班
表三:严桥初中1998-1999学年度初二学年末考试成绩
 班级	 学生数	均分(满分120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备  注
 二(1)	60	86.7	80.20%	3.4	  实验班
 二(2)	60	75.7	50%	0	  对照班
 二(3)	61	74.3	49.10%	0	  对照班
 二(4)	60	72.1	46.70%	0	  对照班
在2000年中考中,严桥初中实验班语文成绩居全镇三所初中各班之首,60名学生参加考试,均分为109分,仅2人不及格(分别是86分和83分)。
表四:赫店初中实验前编班模底考试成绩
   类型
分数
及
   人数
班级	
人
数	
均
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各分数段及人数分布情况	备注
					85以上	80
84	75
79	70
74	65
69	60
64	55
59	50
54	45
49	40
44	40以下	
实验班	56	65.3	83.5	34		3	5	7	9	10	8	7	4	2	1	
对照班	56	65.2	84.0	32		3	4	8	8	12	7	8	3	2	1	
表五:赫店初中初一年级成绩对照
              类型
分数
及
        人数
班级	
人
数	权系
数
W	
均
分	
最
高
分	
最低分	各分数段及人数分布情况	备注
						85
以
上	80
84	75
79	70
74	65
69	60
64	55
59	50
54	45
49	40
44	40
以
下	
初一年级	实验班	平  时	56	0.3	61.5	89	49	1	2	1	4	6	8	21	10	3			
		上学期	56	0.3	67.3	93	32	8	3	3	10	10	6	8	2	2	2	2	
		下学期	56	0.4	63.4	84	33		2	9	5	8	8	13	4	3	2	2	
		总成绩	56	1.0	64.0	88	38	3	2	5	6	9	7	14	5	3	1	1	
	对照班	平  时	56	0.3	61.9	85	49	1	1	1	6	8	11	15	11	2			
		上学期	56	0.3	67.6	83	37	8	8	4	4	6	8	5	5	2	2	4	
		下学期	56	0.4	56.6	83	30		6	3	1	1	6	11	6	9	9	4	
		总成绩	56	1.0	61.5	84	38	3	5	3	3	5	8	10	7	5	4	3	
表六:赫店初中初二年级成绩对照
              类型
分数
及
        人数
班级	
人
数	权系
数
W	
均
分	
最
高
分	
最低分	各分数段及人数分布情况	备注
						85
以
上	80
84	75
79	70
74	65
69	60
64	55
59	50
54	45
49	40
44	40
以
下	
初二年级	实验班	平  时	56	0.3	62.7	89	47	1	2	1	23	0	2	16	11				
		上学期	56	0.3	69.9	96	38	8	6	3	12	6	4	7	3	2	2	1	
		下学期	56	0.4	67.2	90	37	1	2	9	12	10	9	4	3	1	2	2	
		总成绩	56	1.0	66.7	92	40	3	3	5	15	6	5	9	5	1	2	1	
	对照班	平  时	56	0.3	62.5	85	51	1	1	1	6	8	13	15	11				
		上学期	56	0.3	66.9	85	34	2	6	4	7	5	7	9	3	2	2	2	
		下学期	56	0.4	64.5	86	37	1	9	3	4	9	3	5	2	4	4	6	
		总成绩	56	1.0	61.5	84	38	1	5	3	4	4	8	12	7	4	4	2	
表七:赫店初中初三年级成绩对照
              类型
分数
及
        人数
班级	
人
数	权系
数
W	
均
分	
最
高
分	
最低分	各分数段及人数分布情况	备注
						85
以
上	80
84	75
79	70
74	65
69	60
64	55
59	50
54	45
49	40
44	40
以
下	
初三年级	实验班	平  时	56	0.3	65.2	95	41	10	2	2	4	7	6	8	4	7	6		
		上学期	56	0.3	71.1	92	50	11	2	4	10	10	6	8	4	1			
		下学期	56	0.4	74.6	94	52	10	3	3	10	11	7	8	3	1			
		总成绩	56	1.0	70.7	94	49	10	2	3	8	10	6	8	4	3	2		
	对照班	平  时	56	0.3	62.7	89	45	2	4	1	3	15	5	6	12	7	1		
		上学期	56	0.3	66.8	90	45	5	4	9	4	8	9	4	6	5	2		
		下学期	56	0.4	68.2	90	46	4	6	8	4	8	7	6	5	6	2		
		总成绩	56	1.0	66.1	90	45	4	5	6	4	10	7	5	7	6	2		
表八:汤沟中学2000年全省高三会考成绩
班级	N	51分	55分	59
分	63
分	64
分	66
分	67
分	68
分	69
分	70
分	71
分	72
分	73
分	75
分	76
分	77
分	78
分	79
分	80
分	82
分	83
分	84
分	X	S	CV
实验班	48人	0	0	1	0	0	0	1	2	3	5	1	7	9	3	4	2	3	1	1	2	2	1	73.77	4795	6499
对照班	48人	1	1	1	3	8	4	0	6	4	4	3	4	3	2	2	0	0	0	0	1	1	0	68.35	5837	8496
(X为班平均分,S为为标准差,CV为差异系数,实验班与对照班均由王开东老师一人执教)。
表九:汤沟九中学2001年巢湖市高一期末统考中的作文成绩
班
级	n	34
分	32
分	30
分	29
分	28
分	27
分	26
分	25
分	24
分	23
分	22
分	21
分	20
分	X
	Z	P
实验班	45
人	2	2	9	4	5	6	12	4	1	0	0	0	0	279分	466	P<0.01
对照班	45人	0	1	0	2	0	7	8	7	6	3	3	1	1	25.06分		
(其中,总分为35分,n为班级人数,X为班平均分,X为差异检验,P为概率。)
表十:旭光初中初一实验前两班学生对作文课学习的兴趣调查表
组别	类别人数	感兴趣	兴趣一般	不感兴趣	讨厌	不表态
	百分比					
实验班	人数	8人	25人	12人	5人	2人
	百分比	15.4%	48%	23%	9.6%	3.8%
对照班	人数	7人	26人	10人	4人	3人
	百分比	14%	52%	20%	8%	6%
表十一:旭光初中初三实验后两班学生对作文课学习的兴趣调查表
组别	类别人数	感兴趣	兴趣一般	不感兴趣	讨厌	不表态
	百分比					
实验班	人数	24人	20人	6人	2人	0
	百分比	46.2%	38.5%	11.5%	3.8%	0
对照班	人数	9人	23人	15人	2人	1
	百分比	18%	46%	30%	4%	2
表十二:旭光初中初一实验前两班作文考核检验表
实验班	对照班	均差	t值	p值
X1    S1
68.85    13.8	X2   S2
68     12.7	X1-X2
-0.1	t
-0.025	p
p>0.05
表十三:旭光初中初三实验前两班作文考核检验表
实验班	对照班	均差	t值	p值
X1    S1
82.85    5.71	X2   S2
67.6     8.69	X1-X2
15.25	t
6.56	p
p<0.01
另外,严桥中学汪精平老师实验班在1999年全省中考中,全班均
分99.07分(总分150分),列全县14所完职中和65所乡初中之首;新河初中吴长兵老师实验班,在1999年10月全镇初一语文统考中,全班均分65.5分(总分100分),高出后—位平行班10分,全镇三校七个初,—班学生345人,80分以上的仅8人,实验班就有6人,且是全镇的前6名。
    由此可见,各校通过实验教学,大面积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教  学效果比较显著(详见附录“报告”)。
    四、评价
    (一)本课题实验研究,始终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从实践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只把课题设计者的方案和理论当成假设,坚持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修正。同时实验变量的确定和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分层要求。对“点”上的实验班实施严格控制,尽力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对“面”上的“准实验”因势利导,把无法排除的无相变量纳入实验变量,使各要素处于最佳结构状态之中,以期获得最优效果。同时实验教师众多,形成了“横向重复”的格局,我们及时从中求同寻异,比较鉴别,充分研究了本教法在实践中“循环重复”的可能性。因此确保了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
    (二)本课题的实验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以其明确的指导思想,完整的理论假设,活泛圆通的教学模式和明晰具体的研究“子课题”,引发了老师们极大的教改热情,且把这种热情凝聚在统一的目标之下,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全县教师围绕同一课题,历时三年,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这在我县还是空前的。经近百人历时三年的反复实践,修正,丰富和完善,才形成了现在的“异步推进教学法”。
    (三)“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与目前中小学盛行的分层、点拨教学方法和分组的、个别的、课外的教学形式,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应该说是它们的综合与发展。本教法还禀承了我国近二十几年来的教改理念,汲取了钱梦龙、魏书生、张孝纯先生等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了他们的成功做法。同时本教法的实验研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路,因此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
    (四)“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基本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理论的简化表达形式。具有简约性,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四阶六步”中的每“阶”每“步”既是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又是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种综合的灵活可变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僵死模式。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完整地运用“四阶六步”,而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一节课全部使用某一“阶”某一“步”,或某几个“阶”某几“步”也未偿不可。但要做到:“吃透”教材和学生定标时有层次,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把握“四阶六步”中各个“构件”的功能,并尽量使之体现在一节课内或一篇课文的几节课内。因此本模式具有理论性和操作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特点。
    (五)值得注意的问题。1,运用本教法的基本模式教学,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要形成拆开、交叉,变序使用的能力,防止照搬照套,导致模式化。2、作文教学和复习课教学虽没有模式,但也必须是教学过程的异步推进,必须是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异步推进,必须是分层、点拨教学和分组、个别,课外教学的有序组合。3,本教法和所有的教法一样,只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已,既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并不是“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我们不主张“罢黜百家,独尊此术”。相反我们要求实验者广泛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各家的教学方法,博取众长,厚积薄发,为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  e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2、戴汝潜:《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拔教学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脱
  3、《蔡澄清点拨教学理论与实践》,芜湖市教育科研所编印,1998年8月版。
  4,刘文霞: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5,吴立岗: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  《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版(中文译本).
  7,尤•克•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版(中文译本)。
 作者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