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探索篇——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
【字体:
探索篇——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8

 

    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制等等现状。作为一名从事初中教学多年的我,很想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成为教师是人生的一次旅途,而不是目的地,在这个路途中,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于是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学习。
一.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自学
   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使学生充满得意和自信。记得上学期学校有一次评优课。内容自定。我先在班上说了一下这个比赛。看看大家的反映如何,同学们大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后我就布置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在评优课上讲述你学到了什么。说实在的,本来我是有顾虑的,看看同伴们都在精心准备,而我则是“悠哉悠哉”。
    万一砸了锅怎么办?事实证明顾虑是多余的,在课上同学们精彩的“讲课”赢得一阵阵喝彩。同学们都棒极了!连一些平时胆小的学生都踊跃表演。所以鼓励学生用自学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宝库,是一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次试验,在复习课上,我经常组织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
二.鼓励成功,让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这门学科,它的知识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尤其是数学概念,不但内涵丰富而且内在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应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巩固。举一例子,学生在学函数时,往往浮于表面,今天学变量与常量,他能分得清,明天讲一具体的函数,让他指出,他忘了。是简单的忘了吗?不是,而是一知半解,对一个新概念没经过思考,故会一学就忘。培养学生在已有的任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上从新的角度不断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成功,是人人渴望的,成功的喜悦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无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有惊喜,有收获。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要减少难度和梯度,使他们学有所获,让他们知道数学并不难学,相信自己是能学好数学的。如学生遇到困难、或答错题目,则给予鼓励:“别泄气,继续努力”,“再仔细检查一下,你会成功的。”这样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就能达到无限风光的彼岸。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学会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一个关切的眼神,每一举动,都是一种期待,一种希望。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有机会表现自己,尤为重要。在上《过三点的圆》时,我提出成语“破镜重圆”,给出破了的镜子的残片,能否设计一种方案,把破了的镜子补全?创设情景,把学生的思绪吸引过来。生活中的小常识,驱使全体同学去思考,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表现自己,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何乐不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望,更要有好的效果,而这效果取决于把愿望变为行动。教师应在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上狠下工夫,才能获得成功。一堂课不是有一现成的一教案,而是灵活多变的。要努力创设情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同学提供因,让学生索果;或给学生果,让学生索因。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新思路,新发现,并进行适时启迪帮助他们,使知识不断深化和发展。
 四. 抓住关键,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生在探究新知识或遇到新问题时,一般都是将它转化为旧知识加以解决的。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  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究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抓住事物的关键,让学生学会探究又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抓住事物的关键,也就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如“利用旧墙围成一个面积等于600平方厘米矩形羊圈,受场地限制,长和宽相差10厘米,问应如何设计矩形的长和宽才能符合要求,而且材料最省?”本题一看,往往让找不到人口处。其实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符合设计面积等于600平方厘米,二是用去的材料最省,可以利用比较的方法(旧墙作矩形的长或宽分别计算后比较)。这样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可见,抓住问题的关键,学会探究是会学习的重要条件。
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性,把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猜想,论证,再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学习创造最优的“捷径”,利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用事实找出事物所遵循的规律,用已知的知识通过知识迁移、推导、拓展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数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到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拥有至高的美,正象雕塑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会审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境界。
教学中看到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学习知识,看到他们一天一天成熟,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成就感。在以后的教学中须改进:注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信息》 常州教育信息中心

 2003/8/8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