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高考状元经验谈
        ★★★
【字体:
高考状元经验谈
作者:未知    文摘来源:中央电视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29

 

《决胜高三》张赟:回归课本拿高分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当代教育》系列节目《决胜高三》。语文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一个很头疼的科目,当我们的记者走进备战高考的学生中时,很多同学都诉苦说,语文复习起来很困难,尤其是考卷上的考题,是课本上根本没有的,复习起来无从下手。今天,我们请陕西汉中的文科状元张赟告诉您她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状元档案:张赟,2002年陕西汉中文科第一名,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考成绩633分,其中语文成绩为141分。对于语文的学习张赟自称她悟出了回归课本建立大语文思想的概念和方法,在语文科目学习上有独到的见解和心得。但是张赟的这种方法却来之不易,因为她在高三一开始竟然在语文学习上长期徘徊,认为语文学习是与课本无关的碰运气的东西。

  张赟:班里普遍的都是这样,大家觉得语文没什么好学的,可书上的课本的,考试又不考,然后一考试就是那些题。然后大家凭感觉,就凭自己感觉去做,都能拿个90几分,差不多还像模像样的分数。然后大家都觉得语文,就是那种凭运气的东西。

  解说:张赟的感受实际上代表了很多高三学生现阶段的想法。在我们对北京市高三学生的实际调查中,很多学生都找不到语文复习的方向,更有八成以上的同学认为命题与高中语文课本关系不大或毫无关联。

  同学甲:课本就是老师可能讲课的时候用,然后上课前预习一下。课后也就翻一翻,不是很常看。

  同学乙:我觉得就是高三了以后吧,各科都抓得比较紧,这时候再分析课文哪,可能是有点来不及。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一些高考题形的模式,进行很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对于这个高考成绩的提高肯定很有好处。

  解说:而张赟也说,其实大多数人刚开始认识语文高考时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语文高考的三个部分:语文基础、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看上去多是独立于课本之外的专项考查。

  张赟:语文它分为三大块,语文知识、阅读和作文。当时我就觉得基础知识这个部分,很零碎的这些东西。你整天看课本,课本里头都是一些课文,我就觉得收获并不是很大。然后阅读,它就是跟你出那么一篇文章,然后你就回答那些问题,当时我也觉得和课文关联不大。你课本里头的东西你背的再多,那些优美的散文你看的再多,但是阅读题出来了,那个文章你不明白,你不会做,你照样拿不到高分,就是这样。那作文肯定和课本的关系就不大了。

  解说:翻开2003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高考语文命题的这种趋势。您看,这是语文基础题,这是阅读理解题,这是文言文阅读,都与课本上的课文毫无关联。张赟说她和很多同学都被语文考试的这种特点所困扰,做了大量的准备和积累。而最典型的例子是自己针对高考诗词鉴赏题做的准备和复习,在每年高考题中都有针对某一诗词进行分析,考查两道选择或填空题,这道题所占分值为6分,分值不高却很不容易拿到。

  张赟:当时我是很苦恼,因为我每次做都是错,有时候错一个,甚至会错两个。所以我就想,自己的诗词地方急需提高。我当时就做了一个很宏伟的规划,就决定把唐代那么多个诗人,从初唐,从(罗斌王)他们初唐四杰开始,一直整理到晚唐的李商隐。就这宏伟的规划,然后就开始一个个整理,结果就发现在考试中,你根本就没有用。我整理了那么多,我知道谁是(杜申岩),我知道杜申岩是杜甫的祖父,但是我那个诗我还是做的不对。我读了那么多首诗,但是就是说它那个题,我就在想它那个题,是不是出得很怪,就是它就和你理解的不一样。所以慢慢的这种方法,现在想一想,当时确实是把这样一种复习推向了极端。

  解说:张赟把这种推向极端的语文复习方式形象地比喻为掉进了语文复习的无底洞。在高三上学期,她觉得自己苦功下足,却收获不大,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成绩总是徘徊不前,难有突破。但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和尝试却让张赟在语文学习上豁然开朗起来,她开始感受到课本的重要。

  张赟:慢慢开始觉得课本重要,是一开始从文言文做了一个引发点的。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文言文不是很好,然后你古籍中的文言文材料,如果说你单纯去看《史记》,去看《资治通鉴》,那还不如看课本,你可以看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对你帮助更大。像《鸿门宴》、《赤壁之战》,都是非常精彩的文章。你一个字一个字地细抠,这个字什么意思,它放在这用了什么做法,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是怎么样,然后每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留死角,不留不懂的地方。

  解说:张赟在文言文复习上从大量积累课外材料到回归课本,一句话一句话地细抠每一个字的用法和含义,彻底消除课文中知识的盲点和死角。张赟说,这种做法刚开始非常烦琐,一篇像《赤壁之战》这样篇幅的文章就要花上34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做似乎离高考实战越来越远,可是很多颇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却和张赟的理解不谋而合。

  陈振群:偏、难、怪的东西,说实话一般来说不考,是不是。那考的应该说都是大家应该掌握最基本的东西,是不是?所以它那课本是什么哪?课本是一个文本,课本是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那么一个东西。我从这里面来,通过这个课本提高能力,然后基础知识也都基本上都是课本的东西,这样大家有一个文本,有一个共同的起点,然后再进行考核,基本上是这样。

  解说:陈老师是拥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退休后现在仍然被北大附中返聘,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谈到文言文复习回归课本,她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例题,在2003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要考生在读完《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选文后,将其中一句难句译成现代文。这道题许多考生在廷折面从两个词上无从下手、失分严重,但实际上还是课本中反复讲过的名词作状语。廷是当廷、面是当面,廷折就是当廷辩驳,面从就是当面顺从。这种用法在高中课文中是屡见不鲜的。

  陈振群:实际上我觉得如果在课上只要把课本的这些文言文,一字一句都弄会,那课外的东西拿起来就会做,完全是课内知识的转换,完全是转换,所以只要课内的掌握得很熟练,字、词、诗词、虚词、句式,再加上这个文章他读得很顺畅,他都能翻译的话,他课外是绝对没问题,文言文是绝对没问题的。

  张赟:当高三后期我惊喜地发现,惊喜地发现我做那些题读文章很快,一遍读完,明白了。做那些题没有错的,到后期我文言文没有错的,就是说无论做什么题,当时这种感觉,好有成就感一种感觉。

  解说:高中语文课本一共分为6册,每册都涵盖了经典现代文、诗词、文言文几个部分,张赟说,在复习文言文课文得到巨大收获之后,她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现代文课文,并且开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复习课文本身。

  张赟:然后慢慢地我就开始觉得,课本上的其他东西也很重要,自己看的时候,慢慢地你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文章,郁达夫的一些文章,然后朱自清先生一些文章,就是他的一些用字用词与现代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杂志上那些东西比起来,他们有一个不可比拟的一个高度。

  解说:张赟给我们举了篇让她受益匪浅的课文《荷塘月色》。张赟说,初看起来这篇文章毫无激动人心的文字,甚至可以说是平平淡淡,但是慢慢细读能够从中看出很多语文学习乃至文学表现的门道和方法。

  张赟:真的静下心来去读《河塘月色》,一遍两遍的读,你不觉得什么,但是你读的次数越多,慢慢就会从中间发现是一种美,那种场景真的显现在你的面前。当时我就设想,我看到了清华那个河塘我去描写它,我写不出来那种样子。他就是讲那个荷叶的香味,像歌声一样,把一种味觉转换成了一种听觉。越读越觉得这点很奇妙,很奇妙,不是大家你根本就想不出来这个东西。

  解说:现代文课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占篇幅最大,所学时间也最长。但是很多同学进入高三后忙于应付高考中的阅读理解篇目和考题,却不知道课本中涵有巨大的价值,掌握和理解课文能让高考复习更快更准。

  陈振群:我们课本选择的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都是代表性的文章。它的各种文体吧,你比如它的诗歌、它的小说、它的散文、它的议论文、说明文等等。我们选择都是什么呀,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关键不仅是学好这篇课文,关键是通过这篇课文掌握这一类文章它的特点和规律。

  张赟:我越来越觉得,这个语文课本中的这些东西是精挑细选反复筛选出来的。当时我们好多同学,身边的那些同学他们都弃课本不顾了。他们觉得卷子上的那些东西很好,做对了这个题便欣喜若狂,但是他们不知道语文课本才是真正一个语文素养积淀的一份沃土。

  解说:在我们对高三同学的采访和调查中,基本上所有同学都认为高考命题中的现代文阅读与课文毫无关联。许多同学复习这一块内容的办法是大运动量地阅读和做题,可是即便是这样,到高考中仍然难以奏效。柏松是南开大学的文学博士,参与高考阅卷已有多年,谈及阅卷的经历,她觉得同学们完成阅读题的情况让她大惑不解。

  柏松:应该说这个选的这些阅读材料吧,它的难度不会超过课本里的这些课文。按道理来说,如果这个孩子他能够比如说掌握了、读懂了这篇文章,他应该是能够很好地问答后边的问题。比如说像咱们的中学里归纳自然段的段意,归纳中心思想,这都是常见的。那为什么他就答不对?他归纳的东西,咋就不是前边这个自然段所要说的、要表达的东西?这个也是我们特别费解的一个事。

  解说:柏松举了个小例子,今年高考题中,请考生在阅读文章后用不超过28字概括阅读材料中的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然而很多考生都出现了拉拉杂杂、归纳不清的问题。

  柏松:这部分应该说情况不太好,在我阅卷这个状态来看,他们在做这个题的时候,有些是没有读懂原文。没有读懂原文的情况下,就把那个,等于把原文当中的一些句子叙述了一遍,他没有针对这个题目去问答。

  解说:仅仅是复述了原文的内容,不但没有归纳总结,而且还有的没有读懂文章,得分情况自然可想而知。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语文阅读题往往就是这样,表面上看是题没有答对,实质上是文章没有读懂。

  陈振群:咱们的同学一般是,在高考当中是读一遍原文,就开始做题,一边看题一边到原文去来回找,结果把文章就支离破碎了、读碎了,他没有读懂各个材料都在围绕中心服务,这一点他没有做到整体把握。

  解说:对于这样没有读懂文章的阅读失分,张赟说她在高三刚开始时也常常发生,但是当她坚持以课本为出发点展开复习一段时间后,在高考考场上收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

  张赟:课本中的文章的阅读之后,我觉得我不仅能够看懂一些文章了,我而且能看懂这些文章作者感情,能看懂作者的趋向。于是我在2002年的高考,就是我那年考试的时候,当时的阅读题是《朋友》,写的是高山流水,写的是(钟之奇)和(于伯亚)的故事,我当时感觉是很明白,我一看完我就能够立刻知道作者用什么样的态度,作者包含了怎样一种的感情。这种文章题做起来也很顺,当时我觉得那个题,后来和答案一对,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错题的。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在平时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现代文的感悟力。

  解说: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张赟似乎有很多话和我们说,但总体来说就是要告诉高三的同学高考语文复习不是只有试卷、资料和题海,还应该有很多更有魅力、更美、更激动人心的东西。

  主持人:万变不离其宗,看来课本还真是宝贝,快拿起课本复习吧,张赟的经验告诉我们,好成绩就藏在课本之中。好,欢迎继续收看《当代教育》的节目。

  

《决胜高三》滕少华:语文不做偏怪题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当代教育》系列节目《决胜高三》。陕西高考状元滕少华,是一位理科考生,可高考时他的语文成绩夺得了陕西省的第一名,他在高三复习语文的秘诀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解说:滕少华,2003年高考陕西省理科第一名,毕业于陕西西安交大附中。高考实考成绩679 分,同时,他以145分的高分成为今年陕西省高考语文单科第一名。

  腾少华:而高一 高二语文就是平时不那么紧张,平时不太做题,平时花的时间,就不是特别多,就是说还是在平时穿插着学吧,也就是说在学习其它科目的时候,比如说学习数学的时候,休息一会儿,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可以去学会儿语文。高三整个就变了,高三是语文,突然开始模拟考试了,语文占一百五十分,所以平时就是觉得语文,尤其是选择题吧,基础知识错得比较多,所以说就开始加强一方面,这方面的训练吧,进行一些集团作战吧。

  解说:滕少华说集团化作战是很多理科生惯于采用的突击方式,很多理科同学都觉得做大量的练习题可以巩固语文的复习效果。因为他们认为熟能生巧的原理在语文考试中也有奇效,但是这种靠题海战术突击的方式让滕少华险些吃了大亏。

  滕少华:在学理科学惯了,学理科学惯了的话,很容易把理科的那种学习方法带到文科里面去。就是说语文考试不好就加强做题,买一大堆题来做这样做完之后,再感觉还是没有什么成效。也就是说高三刚上来的同学吧,心态还是比较浮躁,大家都想着就是能多学一些多学一些,然后就是这样的话资料越多、买得越多,这样的话很容易把自己陷入一个误区了,题都做不完,什么都没有总结出来。所以我觉得对于我来说,现在有点教训就是把那个有针对性的思想,形成得再早一些。

  解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这是滕少华经验所在,也是他的主要教训。滕少华告诉我们,高三同学在语文复习上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丧失了复习的针对性,一味陷入了追求生、冷、怪、僻,忘记了考试要求。比如每年高考语文都会有题目考查字音、字形、错别字,以及成语用法,很多同学在复习字词时都做了大量的无用功。

  滕少华:一开始也许同学们习惯一般按音序去总结,按音序总结特别多,现在自己搞了一本辞典一样的东西,当时有一个不好的分析,越怪越好,像我们当时语文老师,还讲过一个发扬倒立。基本上找不见的成语吧,同学们也就是互相比吧,有点像背英文单词了,说我又认识个什么字,问别人一句话吗,别人不会你会觉得,哈,我刚好比别人多复习了一些东西,我刚好要占一些优势,所以会觉得非常高兴,这都是一开始高三同学的感觉。

  解说:在我们对北京市某中学的采访和调查中,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了和滕少华他们当时一样对生僻字的强烈兴趣。您看,这是油印的,这是同学自己总结的,在黑板上还有同学之间互相考的难字。但是也有的同学已经不堪重负。

  同学A:一大张片子好多那个A4的纸,然后每次做那些卷子,有成语那些改错什么的,也是要积累下来的那种东西。有的词可能就是常出常用的就知道,但是如果要是真的挨条背,一个一个字地背,更没有没兴趣了。

  同学B:其实都不少有词,活这么大,第一次见,也不知道下半辈子还用得着几次的那种,还有其实他们背成语,就是要说那种偏的词,真有,真是一看你连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就是听都没听说那种。

  解说: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无论是饶有兴趣背怪字的,还是见到生字就发愁的,所有同学都对高考中考查词汇的题目束手无策。翻开高考试题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每年语文试题中都有将近20分来考查字、词、成语和文学常识。而这种题目很多人都认为没有规律可循,于是只好毫无选择地记和背,但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吗?

  曹阳:我们把工夫应该是下到哪儿,我觉得不要下在一个词一个词去攻克它,因为中国语言词语浩如烟海,你都给它说清楚,那我觉得是很难。但是高考的它出这个第一题,语音题,第二题字形,第三题词语题,那么可以说呢,它是在刚才那个范围里边,又是缩小了一个范围,那这个范围,就是常见常用的。

  解说:曹老师从1975年开始在中学任教,现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高级教师,也是海淀区的语文学科带头人。谈到高考语文考查字、词的方向,曹老师分析了今年语文全国卷的高考试题。

  解说:这是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第一题,要考生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标准答案是B项,每个加点字的读音都是LI(第四声)而其它几项中的干扰词:盥洗的盥,雄关险隘的隘,谄媚阿谀的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又容易读错的词语。

  曹阳:即要打好基础又要关注容易误读的,它是在我们报刊也好,是我们生活当中也好,它容易见着而这个误读的。比如说是关系还是关系事,我们常见的,但是我们不太注意,那么这样的话呢,它就容易考察你。

  解说:原来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在方向上是紧扣生活的,这一点滕少华也深有体会。正是领悟到了这一点,和其他同学相比他的复习更从生活实际出发也更有趣味。

  滕少华:平时要特别积累,很明显的就是它有一个考虚词的地方,虚词就是说,我当时还在想,当时听一个海报上边说非典爆发,我当时想,这个爆发是哪一个爆,这是一道很典型的高考题,如果真出到高考。所以说就是平常你在生活中注意一下积累,像今年的语文题里边明显的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加强一下,生活的氛围吧。很多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题目。

  解说:注意从生活中积累,做高考复习的有心人,这是滕少华复习语文最深的体会。正是由于紧紧把握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和实质,在2003年的高考语文考场上,滕少华语文基础部分一分未失。而滕少华说,只要找到了针对高考命题特点的复习诀窍,其实越到后来,复习语文就越为轻松和简化。

  滕少华:就是说积累是有针对性的积累,再就是对于高考来说,先有一个宏观把握吧,认识一下高考,会考哪方面,认真分析一下去年高考题,还有近十年的,然后就可以看出一个大概的趋势,从这个趋势里边选题,从这个题里边再来积累,积累过后再总结,这样的话题量会特别少而且特别精。

  解说:高考语文作文是整个高考中分值最高,耗时最长的题目。它要求考生在1个小时之内,书写800字以上文章,而满分高达60分。因此,很多人把高考作文戏称为中外考试第一大题。可以说作文的意义已经超越语文考试,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考全局的成败。滕少华回忆说,几乎每个考生都想出奇制胜,在作文上拿到高分甚至满分。

  滕少华:还是追求高分吧,当时大家刚上高三,整个还是比较浮躁,觉得语文,要考语文,就拿个满分作业,所以要拿满分作业,就要写比较出新,怪一些,所以大家都这么想。一开始的风气就是说大家都追求出新,也就是说基本上,文体是其实在思想上,没有什么创新,内容上也没有什么创新,只是在题材上有所创新。

  解说:滕少华说他和同班同学在高三一开始写过很多怪异的文体,想在文章体裁上出奇制胜,赢得高分。这些东西现在他回忆起来仍然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滕少华:诗歌是最出新的文体吧,写作难度也比较大,一般来说在高考中,得分比较高,所以大家比较喜欢写诗歌。就像什么说明书、实验报告、留言条、请假条都可以写上,像实验报告,有的甚至是直接交一张表格上去,无非就是把语文中的名词,换成理科中的哪一科的名词,找一些练习直接换过去。

  解说:那么这种诗不像诗,文不像文的作文在现在高三的同学中是否也很流行呢?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类似的作文在模拟考试的考场虽然很少,但很多高三学生在平时练笔的作文中还是或多或少地对新奇怪异文体多有偏好。您瞧,同学们写的诗,还真不短呢,那么同学们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

  同学A:就像编故事、编小说,写什么说明文,写什么处方啊,写什么看病的病例呀,这种东西,我觉得又好写,又新鲜。要是写好了,还容易得分。

  同学B:大家都看到了那些这些可以说他们平时的水平,并不是很突出,到最后他一个很突出的形式,所以才一拥而上。

  解说: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实际上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出现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人们印象中很多满分作文采用的都是一种另类的文体。2001年高考一篇叫《赤兔之死》的文言作文就引起了校园内的轰动,这篇文章是针对《诚信》而写的话题作文,通篇采用了文言形式,全文写的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因而获得了满分。赤兔马泣曰:吾常闻不食周栗之伯夷,叔齐义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后,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已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栗而苟活于世间?言星,伏地而亡。《赤兔之死》之后,再炒作这些另类作文,也让高三学生产生了作文上的误解。

  滕少华 :满分作文是非常多,但是他们宣传的基本上是满分作文中,特别怪、别创新的,给人的总体印象。学生看完以后,就是我们高三看完之后,就觉得高考作文,就应该这样,写得越怪分越高,基本上这样子。而且总结出来他们基本上,在思想上、内容上没有什么创新,只是在题材上,敢写,这是一个胆量的问题。

  解说:高考作文竟然成了胆量的问题,这多少有些让人不可思议,那么,高考作文阅卷,对这种胆识过人,标新立异的文章是怎么看呢?这种胆识过人、标新立异的高考作文,真的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从而赢得高分吗?

  柏松:往往这种情况来说呢,怎么样呢,他因为对文言文,是一种很难把握的东西,在考场上他能够发挥自己的那种这种文言文功底的,这种余地。可能对很多孩子来说,他掌握不了,所以他写的文言文就不地道,我估计不但他自己没明白他写的是什么,反正我们是肯定是看不懂,不知道他写的什么。还有就是用那种前边是故事叙述了,后边来给你,啊!再比如说今年写这个亲疏关系,对这个认知,社会认知的这种有没有什么关系,他就来一个,啊!感情亲疏,下一个再来一个,啊!让咱们携起手来认知事物,他就有一种东西,你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除了比如说,他观点正确,我们可以给他一定的,基础分以外,在表达这一块,他是肯定得不了多少分的。

  解说:看来把高考作文简单地理解成文体创新的同学在高考中肯定要吃大亏,那么为什么满分作文中还有那么多。那么怎样认识满分,作文中的哪些创新而保了高分的文章呢?

  曹阳:我们的学生往往看他写诗歌挺好,你可别看着那一百个里边,他有一个写得好的,那是你看见了,那九十九个不好的呢,是不是啊,他因为他没这个本事,他又花样翻新,还没学会走路,先跳芭蕾,那非摔不行。所以我们的同学呀,我主张不要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写作的基础,在这个含义上,我们现在海淀区正在训练学生写中规中矩的作文。

  解说:而这一点,腾少华也深有体会,正是看清了标新立异往往得不偿失地误区,他才能够在高考前选准了复习的方向。

  滕少华:基本上就是在最后,最后搞到了一些,从网上下载吧,弄了一些第一手资料,满分作文发现,就是满分作文,可以是写出很平时的文体,也可以得高分的。作文我觉得还是要重视基本功的掌握和审题吧,因为高考作文如果题不偏的话,基本上分不会特别低,所以我觉得要注意这方面。从前几年来看吧,从诚信到心灵的选择,到今年的作文,它对审题的难度是越来越高,像原来的是诚信,到现在偏向心灵选择,这已经有个限制,很多同学只写选择,不写心灵,分就会降下去,像今年就是整个从一个故事中提炼一个中心来说。

  解说:按照这样的复习思路,腾少华扎扎实实地把议论文、记叙文这些看上去朴实无华的作文文体进行了反复训练,最终如愿以偿地以一篇议论文拿到了作文满分,腾少华说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自己对高考作文的要求的理解,也愿意把这种认知与所有高三的同学共勉。

  主持人:滕少华说,打好基础,不做偏怪题是他成功的法宝。不爱学语文的考生,滕少华的经验对你们有帮助吗?好,请继续收看《当代教育》下面的节目

《决胜高三》陈星兴:草稿纸上的秘密(1213日播出)

  解说: 陈星兴,2003 年高考重庆市理科第一名,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高考成绩688分。这个成绩是今年高考使用全国卷的所有考生中最高的分数。因此,有人称陈星兴为全国高考理科状元。陈星兴选择的专业是北京大学数学系,而他说他对数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痴迷的热爱.他的数学高考成绩为 148 分,他的数学解题速度令人羡慕不已。

  陈星兴:其实图形它很能反映那个一道题所谓应含的信息。因为它的图形可以包括、可以覆盖这个函数它的一些外观的形状,开一个方向,这些对称轴和X轴的交点啊,它信息全部都可以包含在图像里面。然后这些信息往往就是咱们那个高中的时候,解题最关键的一些。如果你用文字这样写的话,因为你写的速度是有限的,它会阻碍这样思维的一种速度。我觉得就因为你写的速度变慢,所以说你思维的速度也会变慢,那它就会影响你思维的速度,我觉得不太有利你学数学的考点、一些要点。

  解说:陈星兴非常重视数学的图像,甚至认为图像常常能够只管反映高考数学的实质精髓,大大提高解题速度。但是他完全是从高空老实战的角度对画图解题法有所体会。那么,到底图形分析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运算有什么关联呢?我们找到了高中数学的权威专家,从他们那里得知了一个专业名词:数型结合。

  储瑞年:高中数学里面三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向量,一个是函数,一个是解析几何,这三部分的内容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数与形的结合。因为这三部分内容,它都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的问题,所以这些内容本身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和代数的抽象性的一种有机的结合。

  解说:原来陈星兴的画图解题的方法符合数学的本质特征。而储老师告诉我们,掌握了用几何直观图形去解决代数抽象变换问题的方法,不仅能够使高考数学运算大大简化,而且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整个数学的基本出发点。

  储瑞年:对数学的定义现在到目前为止,还是沿用恩格斯所下的定义:所谓的数学就是研究空间,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那换句话说数和形本身就是数学所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那么到了高中数学就是要把这两个对象内在的联系解释出来。所以我们就提这个数形结合这样一个思想。比如:对数函数Y=logaX,一旦画出图像,很多数学性质就一目了然。比如:X大于0;当X=1时,Y=0;当X大于1时,Y=0,当0小于X小于1时,Y小于0;在0到正无穷大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用图形、图象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鲜明直观地把数学性质做定性分析,从而能够很快解决数学选择题、填空题中大量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题目。

  解说:那么这样一种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把握高中数学精髓的思想方法在同学们中间掌握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我们来到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正赶上他们在进行北京市海淀区的统一期中考试,这是高三学生第一次真正按照高考要求进行的测验。来看看他们的草稿纸,竟然是大篇大篇的运算,很少有人采用画图直观的解题方法。对此,其实老师也非常着急。

  张晓东: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不敢用,有很多的学生自己平常做题都习惯用代数的方法。因为从这个追溯的话,应该说的从小学就开始了,对形的认识他不是很习惯,特别是空间想象的能力,而且对数的印象,他说感觉我都能够算出来。所以从心理上说他对这个形啊,就可能想的比较少。

  解说:张老师说这次考试的前八个选择题中有七个可以用数形结合方法很快得出结果。但如果用纯粹的代数运算,每道题都要多花上五——六分钟,现在同学们出的大部分问题就是不会用数形结合的办法快速解题。那么我们把同样的试题带给陈星兴,请他用自己的方法解一遍前面的选择题。果然,陈新兴又快又准,仅仅八分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出了全部选择题而且全部正确。

  陈星兴:这边坐标是3,这边坐标是-1,要它是要一个减1,这条直线是在曲线的上方,所以这一段是的,还有这一点到这一点是的,所以就是选B这个。然后如果对称的,它是个偶函数,就是-4,它的坐标也是一个偶函数,正好是-4和正4,正好它一个(坐标),所以说它以后就形成一个这样周期性的变换,再过这坐标再做这样的一个周期性的变换,然后就等于ab之中较大的那个数,就是它是1是零点这样一个图形,加上绝对值是由下翻上这样分下来这样,肯定是C

  解说:您看,陈星兴果然几乎每道题都只运用一张草图和关键步骤,非常轻松地解出了全部选择题,不仅正确率为百分之百,而且耗时只有八分种,平均一分钟解出了一道选择题。

  解说:树形结合的思维方法让陈星兴无论在考场还是在平时,都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那么怎样对待平时节省下来的时间呢?陈星兴另有绝招。

  陈星兴:就我每做一道题,就把与这道题相关的一些类型全部都考虑一下,就想一下比如说一到二次曲线题,如果它稍微变形一点,这变一点,你是不是要采取大的变化;然后是不是完全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另外一个方面再来列等式方程。

  解说:陈星兴说与很多同学大量做题不同,他平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想题。想的方法可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根据已经解出的题,去创造更多更新更难的题。用他的话说这才不是做一题丢一题,而是真正会做了一道题。

  陈星兴:我觉得就是首先要重视基础,然后重视基础之后,平时做题的时候不要做一道就丢一道。必须做一道的时候你需要多想一些,它可能带来的变化,各种可能的发生的这种情况,要平时多思考,这样在平时就相当于把它可能出现的一些题,已经在脑袋里就已经有一个新的准备,然后他再考你你就不会惊慌、不会害怕。而且觉得这种题好像我都已经会做了,有这样一种信心去面对它。

  解说:陈星兴说的想题实质上是一种发散思维,这样复习的结果是不但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解说:陈星兴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来说明即便是一道小题也可以极大的拓展数学思维。这道题目是很常规的解不等式的题目> 。如果把题目中的 换成参数A,难度就大大增加了,要涉及到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函数的增减性质;若继续变换,把题目中的13都换成参数,那么这道题目就变成了一道接近数学竞赛题目的大题了,涉及到多次分类讨论和数学抽象思维的考查。

  解说:然而陈星兴的这种畅想式的复习方法却并不被一般同学普遍采用。很多同学对数学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计算加运算的概念上。

  张晓东:对于我们现在大部分学生吧,因为从小就开始受的算的那种训练,所以他大多数都是乐于去算,也喜欢去算。而对想就也不敢去想,有很多东西不敢去想,而且有些是什么想也想不到。我们班就有一个孩子,那就喜欢算,拿的不管你什么题,首先就是算,他就觉得算非常轻巧,那没辙。

  解说:但是对于这种不管不顾低头苦算的方法,陈星兴却认为计算能力不应该成为高中数学中主要的训练项目。

  陈星兴:我觉得他们可能就觉得主要是考的计算吧,讲的太少,这样的话我觉得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上了。其实计算能力大家通过小学、中学这样上来的话,我觉得计算上基本上没多大差距。主要就是你要去寻找它的每一个变化,你都要寻找一个应付这种变化一个解题的一个路径。

  解说:只有通过大量思考才能对数学中更多更难的变化了如指掌,也才能掌握高考各种题目可能出现的出题方式。这是陈星兴畅想式复习法的关键所在,也是陈星兴数学成功的诀窍之一。而专家们也对陈星兴这种畅想式复习法给予了高度地评价。

  储瑞年:因为这几年数学高考的命题,又另外特别强调了一个原则,叫做注重理性思维的原则。这个所谓的理性思维,用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高考的命题强调:多考想的,少考算的。那么这个同学他提到的正好跟高考多考想的少考算的这个原则是完全相吻合的。

  解说:原来陈星兴自己的小诀窍竟然误打误撞的和高考命题原则相吻合,怪不得他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呢!陈星兴也说只有平时多思考,通过思考找出题目的变化方式进而找到各个知识网络的交汇,才能事半功倍地去准备高考

《决胜高三》姜来:参考书里淘真金

  姜来,2003高考武汉文科状元。毕业于武汉外国语学校,高考成绩为624分,其中数学成绩为满分150,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一个学文科的女孩子数学竟然拿满分,的确让人佩服,有人怀疑,她是不是不闻窗外事,只做数学题的小学究。然而答案恰恰相反,这个活泼的女孩子特别爱笑,而且她说自己高三刚开始的时候和其他文科女生一样,一看到数学题就头疼,一遇到数学考试就心慌。

  姜来的这种感觉其实很多高三同学都有,怎样克服这种一考试就发蒙的心理紧张?姜来和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方法其实完全一样,就是通过多做些练习题达到熟悉考试命题方向的目的,在取得初步收效后,她发现,仅仅盲目做题,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姜来说市面上俯拾皆是让人做了心里没底的数学参考书,而她一开始就大量的亲密接触过这种类型的参考书。不过还好,她很快调整了方向,从大量涉猎转向了精读一本,而她也愿意把自己使用数学参考书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姜来提倡有责任感地精选精做一两本参考书,并且说有责任感地精选精做是她数学成功的关键。姜来说只要到书店一买书就能反映出每个人在学习数学中的优劣得失、成败与否,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就请姜来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一试身手。瞧,她精挑细选、反复比较,颇有点儿当年备考时的神情。可是姜来还不知道呢,与此同时另外一组来自北京高三的学生也悄悄投入了战斗,他们想和姜来比一比,看谁的参考书买得好。让他们先慢慢儿挑着,我们先了解一下参考书的买卖行情。

  销售人员告诉我们,这里关于高三的各类参考书达到了3000多种,这么多的参考书真让人有些眼花缭乱。终于北大附中的两个同学挑完了,呵,还真不少,每个人都不下十来本。可是那边的姜来却看了一本又一本,到最后还是只买了一本。在她看来,参考书的关键不在多少而在怎样使用,她当年也买过一大堆没用的书。慎重选、坚持做是姜来使用数学参考书的诀窍。

  姜来说,做参考书一定要有责任感,买一本就要彻底消化一本,否则到高考结束回头一看很容易出现每本书都只做了开头几章的尴尬情况。姜来说她成功后总结自己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不懈。

  读一本书就一定读完,做题绝不能不求甚解,正因为这样,姜来在选择参考书时标准格外高、要求格外严。也正是这样才能做到既坚持只做一本,又不致于出现选错参考书的情况,姜来选书的标准使自己能在高考复习中集中精力,学有所成。

  与很多同学挑书看习题不同,姜来挑书看的主要是例题。她觉得好的例题讲解能够极大地启发人的数学思维,比单纯埋头做题更有效果。这不,她挑的这本书在例题前有思维技巧讲解,在例题后还有激活思维的小专栏呢。

  这种读起来很有趣,能启发人思维的参考书是姜来最喜欢的类型。姜来认为,好的参考书能够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就像一个很有耐心和经验的老师在一步步引导你、启发你,能够逐步培养人的数学兴趣与数学思维。例题讲解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参考书的质量,也直接决定着使用者能不能获得最好的复习效果。只有标准答案没有思维启发、思维激活的参考书在姜来眼中毫无价值。

  

《决胜高三》阎天:走出两大误区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当代教育》。在高三同学正在备战高考一模考试的时候,我们倾力为您打造了12集系列节目《决胜高三》。在这档节目中,来自北大、清华的12位高考状元与我们的镜头亲密接触,揭开了他们高考冲刺成功的秘诀。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按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这五个高考实战科目分十二集编排,每集介绍一位高考状元的成功经验。今天走进我们镜头的是北京文科状元阎天我们看一看他是如何跳出文科综合复习的两大陷阱的。

  解说词:阎天,2003年高考北京文科最高分,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是各地高考状元云集的学府,在阎天的同班同学中,就有13位来自不同省区市的高考状元。然而阎天与他们不同的地方是,今年高考一结束,他就与出版社签约,自己编写了一本高考参考书,书名叫《高考这样才简单——2004年温课综合导学》。现在这本书在北京各大书店仍然热卖,而当时的首发仪式更是成为北京地方新闻的焦点。在书中,阎天说这是一本学生自己写的参考书,其中充满了经历过高三的学生自己对高考文科综合这门课的学习心得和实际方法。回顾自己高三时文科综合的学习,阎天说他不知不觉地掉进了几个复习的陷阱中,险些难以自拔,现在想来还捏着一把汗。

  阎天:这个实际上有的人是到最后也没发现,不止是很晚,有的人最后也不知道,所以文科综合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呢?自己复习的东西、准备的东西不考,考的东西呢?似曾相识,但是也都做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复习重心偏了,所以当时很经常犯这种错误的,就是这个题一看,啊!很简单啊!十几分的一个,根本就是背书、抄书的题,那种感觉,但是最后可能只能得到很小的一点分数。

  解说:阎天说开始复习文科综合时,他经历了一段非常痛苦的时期,做了大量的练习和复习总结,但是成绩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他和当时很多同学一样,对文课综合到底要考察些什么,到底该学什么内容,并不十分了解,往往不假思索望文生义,对文科考试,综合两个字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文综考试是针对文科各门学科的跨学课大综合。

  阎天:我们说所谓的大综合,大家会去想就是去不要去注重那些知识的细节,要注重跨学科之间的知识的联系。比如说当时我们讲鸦片战争,就是说为什么这个英国决定打中国以后又隔了半年,才派了舰队来了。我觉得这个很奇怪,后来我知道这是地理问题,是季风的问题,要靠季候风,顺着风这么来打中国。但是我就认为呢,那复习鸦片战争,这个是重要的,因为它是跨学科的一个综合,但实际上最后的时候,谁也不会去考它的,最后还是考的,还是这个鸦片战争,它的基础的知识考季候风,是用另一个办法来考,按地理的办法来考。

  解说:马杰是阎天的高中同班同学,现在也在北京大学就读,回忆起高三对文科综合的认识,没想到的是,他和阎天竟然持有完全一致的看法。

  马杰:那时候文科综合嘛,我们谁都是望文生义,刚开始都不懂嘛,因为我们这一届是第二年嘛,第二年考文科综合,然后就开始准备了,说这个文科综合三科:历史、地理、政治,应该揉到一块,怎么揉呢?就是历史为纵坐标,时间的坐标,然后地理呢,为横坐标,一个空间坐标,然后用政治的精神去贯穿它,然后说得很神奇。

  误区之一:认为文科综合是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的全面融合,是跨学科的大综合。

  解说:那么在这样的复习思路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阎天: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我这么搞,搞了可能两三个月吧,高三搞了两三个月,我就发现搞不下去了,因为这样的话,就没有方向了,而且东西太多了,我就在想如果这样去考的话,那文科综合谁能考好?我就想是不是应该改一个办法,然后就分析了一下历年的高考题,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

  解说:翻开2002年和2003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我们也可以看出,第一卷的35个选择题,全部是针对史、地、政中的某一课的若干知识点进行考察,而在第二卷的问答题中,出现了看上去确有跨学科的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后也不难发现,尽管题干中既有历史又有地理,还有政治,可是题目的每一问都仅仅涉及到一科的内容,根本不存在三科交叉融合的问题。

  阎天: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从中学它教的东西的难度来说,它不可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说呢,实际说是以拼盘为主的。

  解说:文科综合不过三科的拼盘,这是阎天自己教训所总结的经验。那么,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和准确呢?让我们惊讶的是,专家的分析和阎天的经验竟然出奇的相似。

  王树声:目前的这个命题的形式呢,实际上还是一种拼盘,就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这个融合,好像根本分不出学科界限来,实际上围绕一个中心问题。那么很可能呢,就历史,它有两个小问题,比如说政治也可能两个小问题,地理一个小问题,这样,这五个小问题当中还是三科分着来回答,这实际就是我们说组合式或者拼盘。正因为这样呢,所以关键还在于把学科内的综合先复习好。

  阎天: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陷阱,很大的陷阱,这意味着你复习的重心在什么地方,如果你认为它是一个,就是很地道的一个综合的话,那你可能会把复习的主要精力,放在怎么样去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跨学科的联系,这个有时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但是呢,如果你搞清楚了它实际上是拼盘为主的啊,你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是基础知识,再一个是各科本身,它内部的联系,内部的综合,这个实际上是高考现在考查的重点。

  状元提示:文科综合实际是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的拼盘。复习重点是各科基础知识,注重各科知识本身的内部联系。

  解说:阎天说,考好文科综合,方向的把握特别重要。如果整个复习犯了方向性的失误,那么在高三后期会变得非常被动。正当阎天庆幸自己发现并走出了这个陷阱的时候,却不知不觉地走入了另外一个误区之中。

  阎天母亲:他那个高二、高三本来功课特别忙,结果我们就发现他就是什么书都看,每天都会就是经常会带一些那个各种各样的书回来,然后就在那儿看,书架子里原来就有很多就是杂七杂八的书,我们觉得已经够他看的了。结果他就是那个一会儿军事方面的,一会儿什么兵器呀,武器装备呀,或者是历史,而且世界史、中国史什么他都看,还有国际政治方面的书,看得特别多。

  阎天:比如说那个历史就是这样的,历史这个书都是这么看的,就是越往上学呢,这个课本写得越好,越详细,这个大家都不否认的。有时候觉得高中的课本,读着不过瘾,换本大学的,大学的不过瘾,再换点专门的著作什么的,可能那样会觉得很精彩,比如政治讲经济学的话,讲政治学什么的。有的时候找一点大学的课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肯定看过了,然后《三中全会重要文件汇编》这我都看过的。

  解说:阎天当时认为,既然高考文科综合不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考查,那么对每门知识的要求应该是非常高的,在答题深度和需要的知识量上,也应该比普通考试的要求高出很,因此,阎天开始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学习。在阎天家里现在还有很多他当时读过,但没有完全或读懂的书籍。

  误区之二:抛开课本、基础知识,大量阅读史、政、地相关课外书籍,细研深、难、怪知识点。

  解说:阎天认为,追求知识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有没有根据高考的特点和要求来展开学习,在高三学生中,俺们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学生:现在因为高考文综那个相当活,它的灵活性相当高,有些热点的东西,在书本中是肯定不会出现的,所以要从更多的方面去获取知识,可能跟我们的历史书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一种看历史的另一种角度吧。

  解说:类似阎天的同学其实不少,尤其在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中,更为常见。在这种思路下开展复习,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勿视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而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过分地挖掘。

  张伯华:高考这个说白了,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挖坑不挖井,有的坑,它是种草的,有的坑呢,是种树的。那么树里边,也有的是属于灌木,有的是属于小树,有的是中等的树,那么在这方面你要具体分析,不要在某一点上挖得太深。

  解说:张伯华老师从1977年开始参加高考阅卷,今年担任北京文科综和政治阅卷副组长,谈到阅卷过程中发现的同学们答题的失误,他也觉得非常可惜。

  张伯华:问答题呢,它基本上就是说根据这个试题的设置,它在这方面强调是某一个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它讲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可惜的就是我们有些同学呢,就是比较好的同学,出现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么在某一点上,答的是非常完整的,分析问题分析得很透彻的,但是他只能得到这一点的成绩,而其它方面呢,他得不到,这样的考生是很可惜的。

  解说:而北京师大附属中学的特级教师王树生对高考考查的方向,也做了同样的分析。

  王树生:我们的高考命题思想以能力立意,而这个能力呢,层次上要求比较高,但是对知识的运用,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这几年来的文综试题,考的都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我们说的那些个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史实和观点。而这些个东西呢,用不着很加深。

  解说: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举了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要考生分析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人工增雨的气象经济所体现的哲学道理。这道题目看上去既时髦,又悬奥,考生的得分率也很低,但是虽然气象经济是新东西,考查的内容却是非常基本的哲学原理。

  张伯华:那么哲学观点实际上这方面是什么呢,根据所提供的材料,一个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一个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你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说清楚,这题就可以得到满分了。

  解说:张老师介绍说,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都是高考课本中最最基本的内容,而许多考生在答题中不知道紧扣教材的原因,是在复习中就没有针对课本。现在阎天回忆起自己曾经超越考纲进行复习,他也觉得自己的经历能够给很多现在的高中生以帮助和启示:高三复习应该是针对高考进行知识的梳理。

  阎天:越学到最后越需要一个回归的过程,我们迈得很远了,有时候一开始从课本开始讲,后来迈得离课本非常远了,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最后还要再走回课本,需要一个回归的过程,所以尤其是到了第一轮总复习的时候,非常强调基础知识的时候,包括到第二轮复习,强调打通这个学科内部的联系,这个时候仍然是要建立在一个,对学科知识的准确把握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上,所以说呢,到那个时候就比较注意回到课本上了,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

  状元提示:一、高考复习第一阶段的焦点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高考复习第二阶段的重点是搞好各学科内部的关联。

  三、在复习中紧扣课本基础知识一个字一个字去扣。

  解说:阎天其实也和所有高三学生一样,顽皮可爱稚气未脱。阎天说他自己高考成功的原因,并不是由于他不犯错误,或者没有误区,而是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天的复习和及时审视调整自己的复习方向。阎天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归纳成一句话,并写在自己每一本教科书和笔记本的扉页上,那就是他从小以来的座右铭——稳中求胜。

  主持人:稳中求胜,看了阎天的经验和故事,不知道对正在备高考的高三同学们有没有启发,我在这里祝愿每一位考生扎扎实实复习,在最后的冲刺中取得好成绩。好,欢迎继续收看《当代教育》的节目。

  

  李炜2002年高考广东理科状元,毕业于广东湛江一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分900分,其中数学861分(标准分),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李炜告诉我们,他高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复习的时候十分注重基础。

  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往上逐渐加难度。这难道就是状元的高考秘诀吗?李炜说这个经验可不是随口说说,而是经过了自己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实践,从中吸取了很多教训才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

  上高三来抓基础,这似乎有些让人不可思议。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高三应当是冲刺的时候,但是李炜却说,自己的成功就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陈国荣是李炜的高中同学,现在在北京地质大学就读,他回忆了当时李炜在复习中不同于一般同学的古怪之处。

  李炜高三经常翻课本,这成了李炜在同学心中最深刻的印象。李炜说,他高三复习在课本里是找到了诀窍、挖到了宝藏,得到了极大的启发。那么李炜是怎么使用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数学课本的呢?他的答案只有4个字:推导公式。

  李炜说最开始让他下定决心去推导公式是在复习三角函数的时候,三角函数基本公式多达30余个,并且每个公式还有许多复杂的变形和推论。在我们对北京市普通高中高三学生的调查中,有近6成的同学表示难以毫发无差地记住这些复杂的公式和推论。李炜说他当时就是非常急功近利地为了记好这些公式,才尝试着搞清这些公式的来龙去脉。

  李炜推导公式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这是最基本的三角公式之一,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然后把其中的β变成α,那么公式左边右边就变成了这样,也就推出了余弦的倍角公式,最后推出了余弦的半角公式。就这样李炜把三角函数的几十个公式都连成了一张大网,这时候他发现不只是记清楚了公式,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炜的这种心中有底、手中不慌的感觉使他从此在完成三角函数的习题时,既快又准。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掌握了三角公式推导能有这么大的功用,而高中数学专家却说,李炜在无意中抓住了三角函数一章的本质要害。

  李炜用公式推导的方法复习三角函数取得了成功之后,他在想,能不能把这种公式推导、变形的方法转向数学的其它部分,使整个数学复习都既有本可依,又充满乐趣。

  推导公式的方法还能够用到函数和不等式这两个高中代数分量最重的部分里。尽管公式本身看上去很简单,但许多学生要推出来还真不容易。我们来到了北京一所普通高中,正赶上高三同学在复习不等式的内容。我们也让他们动动手,来推一推一个课本上的定理。您瞧,这看起来简单普通的定理,同学们一旦要去正式地还真有难度。这儿有冥思苦想、写不下去的,还有临时抱佛脚现翻书的,还有写了半天涂涂抹抹的。

  有关专家认为很多同学现在基本上是考什么做什么,对于公式只满足与记熟记牢,临场会用。而究竟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很多同学却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那么同样的问题给李炜,看看他能从中悟出些什么道理。

  李炜说,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公式,如果掌握到家,也能够让自己的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拓展。比如这个公式的证明过程实际上就深刻地体现了高中数学不等式证明的两个重要思想:降幂和配方。通过连续3次凑项和添项,最终用配方的方法达到了降幂的效果,最终变形成了7个大于等于0的因式的加和与乘积。李炜说,这个公式的证明过程在有限的5个步骤里,连续用到了三次配方过程,实际上比很多课外习题都深刻地反映了不等式证明的精髓所在。

  李炜从简单的为了记忆三角公式而开始推导公式,到最后通过公式推导体会到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课本之内找诀窍的方法,看上去与高考毫无关联,但是实际上却无意中与高考思维考查的要求相互吻合。

  

《决胜高三》刘梦羽:巧学英语拿高分

  刘梦羽,2003年高考四川省文科最高分,毕业于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高考实考分数664,其中英语成绩为142分。很多人都认为毕业于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刘梦羽对英语的学习会有非常深刻地领会,但是刘梦羽却说刚上高三的时候她其实也在英语备战上找不到感觉。

  忙碌还不是刘梦羽最深切地感受,盲目和茫然才使她在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障碍。每年英语高考题中都有一道大题叫完形填空,这成了最让刘梦羽头疼的东西。

  完形填空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达到30分,实际上是把一篇完整文章中的某些关键词抽去以后,请考生读完文章再根据选项,重新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这道题对语法、词汇、阅读、理解等多项英语能力都有所考查,因此一直被认为是高考英语中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考试项目。

  由于完形填空这种题目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很多高三同学在针对这类题型展开冲刺复习时,往往出现刘梦羽那样的问题,始终找不到这种题目的解题技巧和突破口。现在回想起高三,刘梦羽说她坚持的一个小习惯帮了自己的大忙。

  在高三每天用固定的时间来朗读,这似乎与高考实战要求背道而驰,因为在高考英语中没有一道题针对朗读开展,在高考考场上更加不允许出声朗读这种行为的存在。那么朗读对刘梦羽高考冲刺提高完形填空的能力真的那么有效?

  刘梦羽坚持以朗读为切入点,最后在高考英语综合型最大的难题完形填空中只丢了一分。她自己的感觉是坚持朗读后,她再做题时会选择读起来最通顺地选项,这个读起来最为通顺的选项又恰恰就是正确答案。专家解释说按照通顺的感受来破解语言难题的诀窍就是所谓的语感,这种脱口而出,出口成章的语言自由运用状态,才是语言学习的根本和真正目的。

  刘梦羽带给我们的复习提示:

  一、 高考英语复习应注意通过朗读提高语感;

  二、 正确的语言感觉有助于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刘梦羽说,语感的培养能够解决高考英语中语言应用的灵活试题,但是英语光凭语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很多细致入微的语法,做认真地归纳和记忆。而这些东西有时烦琐得让人特别苦恼。

  刘梦羽揭示的正是英语学习的另一个特点,知识较为零散。翻开2003年高考英语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在英语语法、词汇考查的十五道题中,涉及到状语从句、副词、连词等十三个彼此独立的知识点。一开始,刘梦羽对记忆这种看上去非常散乱的语法点,也非常不得要领,往往背了很多,回忆不起来,没有摸到英语语法记忆的门道。而现在,刘梦羽认为针对英语语法的零散性,复习的窍门就是利用零散时间记忆零散知识。

  可别小看这些零散时间,刘梦羽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高三每天有八节课,就有七个十分钟,加上一日三餐饭前饭后的六个十分钟,再加上起床后和睡觉前的两个十分钟,其实就有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相当于一个完整的晚自习的时间了。不仅时间数量充裕,而且也适合于零散知识的记忆。

  针对英语的特点,制定复习的计划安排,这是刘梦羽复习英语的又一经验。正是根据语法知识的零散性,开发利用零散的空余时间,这样使得刘梦羽学习英语不仅省时而且高效。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认同的方法和刘梦羽自己的经验完全一致。

  专家说对于语言学习采用内容、时间双重分散的学习方法,效果要远远高于集中复习。这是已经被心理学实验证明的结论,而刘梦羽自己的经验又恰恰符合了分散学习的实践结论。刘梦羽告诉我们,英语分散复习法贵在坚持,虽然每天都看上去零零碎碎,但是到高三后期往往能收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奇效。

  英语教学专家告诉我们,刘梦羽注重平时积累,最终在高考中厚积薄发的故事,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语言学习的进步规律。

  状元提示:

  高考英语复习应有效利用零散时间;

  分散复习法贵在坚持,坚持到底能获得台阶式进步。

 《决胜高三》徐萧垠:跟定老师不放松

  徐萧垠,2003年高考陕西省外语类第一名,毕业于陕西师大附属中学,高考实考成绩为661分,其中英语成绩为140分。徐萧垠现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她说高三复习让她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但刚上高三去寻找这种学习兴趣却颇费了一番周折。

  上高三要针对高考进行复习,这应该说是个常识性的问题。然而用什么方法,却让徐萧垠伤透了脑筋,因为她从小到大一直不太喜欢成天针对考试做一大堆练习题。

  徐萧垠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在心理上不能接受成天针对考试去堆砌练习题的做法,她在高三刚开始复习英语时始终找不到感觉。徐萧垠说她也着急地与当时班里的题海战术者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徐萧垠当时觉得靠大量做题去寻找语言规律的办法太不可靠,可是要真回到高一高二习惯的那种看看课本、翻翻书的状态也极为危险。就这样,在高三前半阶段,徐萧垠的英语始终徘徊在中游水平,然而,一次偶然的收获让徐萧垠开始了顿悟。

  就是老师的一张表,就能条分缕析地彻底解决一直让人困惑不已的难点问题,徐萧垠开始思考这是为什么?终于,她找到了英语整体突破的方向,她开始认识到了一直以来英语复习的误区,那就是:只考虑自己如何进行有效练习与归纳总结,却忽视了发挥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和宝贵的课堂45分钟的作用。

  上课专心,好好听讲,高考状元成功的诀窍难道就这样简单?然而徐萧垠告诉我们,由于高三学习繁重,思想紧张,同学们听课效率往往会不自觉地下降不少。上课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各种渠道捕捉各类信息的过程,只有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才能获得最理想的信息收集效果。

  这种由于被关注产生的学习动力让徐萧垠在上英语上比别的同学能学得到更多的东西。久而久之,她和老师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老师的讲课也似乎越来越针对她的进度和缺陷,而她和老师也始终保持着一种眼神上的情感交流。

  高考状元徐萧垠带给我们的复习提示:

  高三复习要注重45分钟的课内时间;

  用延伸的交流与老师建立默契之后能有效提升课堂复习效果。

  用自己的热情去捕捉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拾别人扔过来的东西。这是徐萧垠用自己最平实的语言总结的经验。通过和老师无言的沟通,徐萧垠获得了课堂复习的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正是因为心理上有了全面的促进,徐萧垠开始对英语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再做大量练习题和阅读训练时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接受了。就这样,徐萧垠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了英语语法上的突破。

  徐萧垠告诉我们,其实这种脑子很清亮的感觉要得来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调动自己的兴趣,紧紧抓住老师和课堂去建立一种完备的知识体系,有了与老师共同建立的知识体系,再去应对高考题,就事半功倍、如虎添翼。

  决胜高三》池跃捷:理综切忌抠难题(1219日播出)

池跃捷,2003年高考河北省理科第一名。毕业于石家庄第一中学,高考总分为681分,其中理科综合282分,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池跃捷是今年高考为数不多的理科女状元,而她告诉我们,在高三,她的经历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过很多反思和总结。比如刚上高三,她就碰到了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新问题。

评价标准变了,这是池跃捷对高三复习最为深刻的体会。那么,评价标准到底怎么变了呢?池跃捷告诉我们,在重点中学的理科班,从高一一直到高三的上半学期,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理科竞赛,而在高三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为参加这些奥林匹克竞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就这样,很多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在高三之前,围绕着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计算机等各种各样的大赛,展开过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和拼搏。但是能够通过这些大赛直接保送升入重点大学的,毕竟是微乎其微。连高考状元池跃捷自己,都在几次竞赛中名落孙山。但是,这种按照竞赛的要求和体系进行的学习,却在高三,需要针对高考复习的时候,让池跃捷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思维转化,因为高考和竞赛,毕竟有太多的不一样。

高考看总分,所以要求各门学科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高考与竞赛最明显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池跃捷才会出现高三开始时,各门功课都好像做不完的情况,毕竟参加竞赛时,只需提高自己最感兴趣、最有竞争力的一门功课,现在面对高考,必须去补习自己不太喜欢、不太优秀的所有功课。

  那么,怎样去面对这种思维上的转化呢?经过高三的复习和考试,

池跃捷体会最深的就是竞赛要求思维具有相当的深度,而高考要求知识具备相当的广度。

  池跃捷告诉我们,在备战高考的时候,她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在前边的选择题上花掉大量的时间,还往往丢了大量的分数。而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一般都是中等难度以下的基础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就是在知识体系上出了问题,没有非常完整和全面的基础知识体系。而很多颇有经验的老师也告诉我们,到了高考有很多考生都不明不白地把大量的分数,丢在了前面的基础性考查里。

  把头脑从瞄准一科到全面准备,把眼光从紧盯难题而放低、放实到补充基础,这是池跃捷认识到的高考复习应该具有的第一个思维转变。然而这样还不够,池跃捷认为,对于备战高考理科综合,还有一条最为重要,但是在竞赛学习中往往被忽略,就是培养自己用高考要求的方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高考区别于竞赛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考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考查基本能力,而文字描述能力就是其中很关键的一项。但是很多理科考生在复习中不注意文字描述的准确、完整和到位,往往出现方法超前却表达滞后的情况。

 而池跃捷说,这种对描述能力的考查在她原先习惯的各种竞赛中几乎不做要求,这也就造成了她和她的同学们在上高三后,经常要有意识地纠正和弥补的不足。

 

 

《决胜高三》赵翔、辛旺:汇集错题补缺差

  赵翔,2003年高考湖南省理科第一名,高考成绩为659分,毕业于湖南省桃源县一中。辛旺,2003年高考内蒙古自治区理科状元,高考成绩649分,毕业于北方重工第三中学。

  两位状元,一南一北,居然在理科学习中成功的秘诀一模一样,都是把错题抄在笔记本上反复研究,汇集错题补缺差。两位状元都告诉我们,在高三冲刺中小小错题本能够帮上大忙。

  这种专家、状元都认可的好方法,是否也被高三的同学普遍采用呢?我们来到北京一所普通高中,班主任告诉我们几个月前就已经向大家推荐了错题本这个好方法,但是当我们想看看同学们的错题本时,情况却颇出我们的意料。

  虽然老师早已提倡,可是全班45个人,数理化生4科加在一起才凑了不到10本。那么同学们为什么只愿做题,不愿意做错题本呢?

  几乎所有没有做错题本的同学都反映,如果把每天做错的题目都从提干到解法详细抄录,在时间上根本无法保证。抄写浪费时间,成为了同学们不做错题本的最大原因,但是两位状元却说他们的错题本很少抄题而且不是有错必录。

  总括两位状元制作错题本的经验,为了省时、高效,抄录错题时:

  1、 要尽量减少抄题;

  2、 要注重抄录出错的关键步骤;

  3、 不收录计算失误等低级错误。

  下面让我们来仔细近距离接触状元们的错题本。这时我们就发现,赵翔、辛旺的差别还真不小,赵翔写得十分工整和仔细,辛旺的剪剪贴贴得十分全面。赵翔告诉我们,他错题本中最有价值的是这些红笔红箭头的评注。

  这是赵翔针对一道关于饱和生石灰溶液的选择题写的评注。首先他分析了两种解法的性质和特点:一种是定性分析,一种是定量计算。然后可以从饱和生石灰联想到饱和硫酸铜,化学情景变化后,解题思路也有相应的变化。最后,所有知识方法都总括到一个著名定理:勒沙特列原理。专家告诉我们,赵翔这一连串的箭头和评注,其实就是将知识串联、打通的过程,能构建自己的学科思想体系。

  另外一个状元辛旺,尽管没有赵翔这样的评注,可他的错体本也特色鲜明,那就是粘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小纸条。这些纸条都是从参考书和试卷上剪下来的。

  辛旺说剪贴参考书和考卷有两个好处,一是把复习的范围缩小、搞精,二是随时可以把彻底明白的错题从错题本上撕掉。您看,到了高考结束,辛旺的错题本还是只有这么薄薄一本,而这种不断撕下旧的、粘上新的的方法,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辛旺认为,一定要针对自己的知识缺陷去设计错题本,去动态使用错题本。只有不断修改错题本,才能不断审视、反思自己对知识网络的掌握情况,也才能让自己的复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两位状元带给我们的复习提示:不要等到考试前再临时抱佛脚地死记硬背自己犯过的错误,而是在平时就已经把错误化整为零、逐个击破、不断反思、逐步提高。

  同名图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