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浅谈语文新课的导入
        ★★★
【字体:
浅谈语文新课的导入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浅谈语文新课的导入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中学        

 

在一节课的开始,有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曾有这样两例心理调查:

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某级应届毕业生对北京某中学初三年级某班45名学生作了测试调查:“经5周观察,每次语文教师讲第一句话时,至少有15人没有听讲……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叫打开书本,翻到第几页时,平均有4个学生没有听见。上课至少5分钟之后,全班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

2: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某级学员在两个学习水平相近的班上,作了“导入技能效果”的对比测查。教师开始所讲的同样的10句话,在有导入的班里,最少的记住了6句(只有1个人,其余都是在7句以上),10句都记住的有22人(全班共38人),占57.8%。在无导入的班里,最多的记住7句(只有1个人),还有1个人1句也没记住;记住2—5句的有26人,占全班人数(32人)的78.9%。②

通过这两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对教师所讲的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时候,教师所讲就能更有效地为学生所接受,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呢?这就需要导入。教师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的技能,我们就称之为导入的技能。

好的导入在沟通师生感情,打开场面,引入新知识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它是在师生之间、新旧知识之间、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之间架起的第一座桥梁。

笔者通过借鉴同行的经验与自身实践相结合,进行归纳总结,介绍几种新颖的、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猜谜语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充满趣味的导入,能增加知识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宋人张载讲:“学贵善疑”。在教学中布疑设障,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认识性动机,促使学生“追本求源”,以满意学生们认知的需要。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标题等特点,巧妙地设计一些谜语,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思索答案来满足其认知的需要,从而让学生们不自觉地钻入教师所设的“圈套”,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咬文嚼字》时,针对以往学生对这类文学鉴赏文兴趣不大的特征设计了一个谜语“小老鼠看书”作为导入,学生们当然不自觉地猜答案,当教师揭示谜底即课文标题“咬文嚼字”后,围绕“怎样咬文嚼字”的问题,自然地带学生进入文章,学生心理也就没有了抵抗情绪。

二、看图+即兴演讲法

进行读、写、听、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四种能力的训练却往往被割裂开来。笔者在此所介绍的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看图、看物等形式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物进行联想、想象,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所联想、想象的境界,以达到四种能力综合训练的目的。

此外,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就需要一种氛围。

看图+即兴演讲法就综合了读、写、听、说的训练,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创造了特定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产生情感的共鸣。例《荷塘月色》的导入,教师先带学生走入夏天,谈对夏天的感受,再指导看书前荷塘彩图并联想月下荷塘,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境界,并通过阅读课文进行对比,这样就让学生提前走进了课文中的氛围,更直接地让学生体会出朱自清文笔的特色。

三、巧用对联法

我国是一个对联众多的国家,对联也是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包含有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更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运用对联作为导入既能扩展学生的文化积累,也能给课堂带来生机。例如:《离骚》的导入,有位教师就出了这样一幅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叫学生答出对联所涉及的文学家。对联不仅道出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名字,又有其代表作品《九歌》,还有屈原作品的特点“以香草、美人作比。”一幅对联就能让学生记住以上三点知识,还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比干枯地介绍作家、作品有效多了。

四、借用学生日记法

日记是生活的记录,是真情实感的记录。学生日记不仅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桥梁,同时,它也是教师教学的反馈。学生日记最能直接反映出他们的生活,而这些生活或多或少地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如学习《兰亭集序》时,我就借表扬学生日记入手。这位学生在日记中对中学生暴力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就以此引入对生命的看法,再谈到东晋士人对生命的看法,然后进入课文。这样既能增强学生们写日记的信心,对他们的人生观也就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还扩展了对课文的认识,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新课的导入还有很多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总之,导入的设计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只要思想上重视,平时注意积累,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发挥导入巨大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服务。

 

①摘自谭惟翰《语文教学心理学》

②摘自王世堪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