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诵读中重鉴赏——我教古诗文
        ★★★
【字体:
诵读中重鉴赏——我教古诗文
作者:陈 芳    文摘来源:绍兴县实验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5
  一、案例缘起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说实在的,这一席话让我愧为人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两单元古诗文大多为我中意的经典之作,可我在第五单元的教学实践中,喋喋不休的串讲,搞得学生昏昏欲睡,我也良久懊恼。是继承传统还是改变策略,第六单元那么多的名篇,我该如何应对?怎样把传统文学的精髓化为学生的心头之肉呢?带者这份心境,我作了如下尝试。
  二、 案例描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非指示性”阅读体验,设置“硬读(硬着头皮读下去)明大意——回读解字词——品读重鉴赏——诵背悟情感”这样四大环节,在品读赏细节这一步骤中,针对不同的篇章,我作了如下几个片段: 
  1、给景点取名字。名不见真传的小石潭在柳宗元的笔下着实清幽诱人,那千姿百态的潭石,蒙络摇缀的翠蔓,明澈如镜的潭水,敏捷畅游的潭中鱼……无一不是旅游的胜点。于是我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位当地永州的首席长官,想让这小石潭闻名遐迩,你会取个怎样的名字?
  2、给画面摄影。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我之前未曾学过,亦未曾教过。乍看此文,心为之一紧,不仅难字多,而且朗读不顺口。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满井初春之景,几幅画面极具摄影亮点,需要读者的瞬间捕捉,于是我抛出一问:假如你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想捕捉哪一瞬间来拍摄?并且请给你的相片设计题目。
  3、化诗为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言语平实,情感炽烈,尤其适于改写成记叙文来再度情感体验。
  4、名句点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古今传诵。这醉翁之意究竟在何处呢?我让学生在0讲解的情景下,先体悟研究。
  5、以文识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另辟溪径,抛开岳阳之伟观,独抒己见,于一悲一喜中探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留下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文其情,都堪为一绝。于是我让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查找有关资料认识范仲淹。
  三、 案例反思
  在这样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兴致盎然,灵思飞舞,我也收获多多,师生在互动中成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1、成功的“硬读”是必要的前提。硬读,宽泛地讲,即结合文下注释,不查字典,不翻参考书,硬着头皮读下去。一而再,再而三,弄清记这一文体的大致线索,抓住景点的要词,扣住情感的主流。对于比较难懂的书,鲁迅先生就主张“硬看”遇到有疑难或不懂的地方,要“硬”着头皮看下去,直到读懂吃透为止。他还说:“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这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一致的。
  2、有效的“回读”是积累的关键。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有了“硬读”这一前提,在“回读”这一环节中就可以对症下药,针对自己的疑难点会多个心眼,这种实践学习远比费时讲解有效得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样的理解积累相对持久。
  3、入情的鉴赏是教学的升华。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虽说有不少同学的鉴赏不全面,也不系统,但他们的灵感总让我激动万分,因为他们入了情,情真方能意切,他们时而欣喜若狂,时而义愤填膺。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