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诗词鉴赏备课策略 |
作者:小黄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9 19:59:50 文章录入:naotama 责任编辑:蓝星 |
|
古诗词鉴赏的考点设置及备考策略 一、 命题思路及走向: 1、 用来设题的诗词多为名家名篇。 2、 题量和分值在逐步增大,由往年的2分增至4分。 3、 题型由客观性试题逐渐转化为主观性试题,难度有所增加。 4、 由考查理解能力转化为考查初步的赏析能力,体现了由《大纲》精神向新课标精神的过渡过。 5、 考点虽然较多,但仍有规律可循。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考作品的思想感情。所谓“诗言志”,诗歌必然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而写,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诗是不存在的。 二是考景物描写。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进而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 三是考“诗眼”、“词眼”。古代的诗论,把在节骨眼处炼得好的,使全句游龙飞动的,令人刮目相看的字,称作“诗眼”、“词眼”。 四是考名言名句。名言名句脍炙人口,或者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或者深蕴哲理,启迪智慧;或者情真意浓,格调高昂。这些名句写景、议论、抒情,千古传育,耐人咀嚼。 五是考艺术手法。明确了诗词的艺术手法,便于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对我们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都有重要意义。 二、 复习备考策略 1、 关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思想感情方面 ①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追 古伤今、忧郁沉闷等。 ②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③ 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三点,一是知人论诗,就是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这就要靠平时多积累。二是大概了解诗歌的情感类别:友情、思乡、思亲人或朋友、爱国之情、忧国忧民之情、怀才不遇之情、感叹人生苦短、雄心壮志等。三是借助诗词的意象,如《春望》中的“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白头”等。 (2)内容主旨方面 ①诗句意思:表层大意——深层含义。②涉及内容:历史典故、自然现象。③主张倾向: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2、 关于景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物态化,可触摸,可感知,景因情而意象化,有生命,有情意。古诗词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进而诗味浓郁,让人读之悠然神往。 对景物的赏析,要表现出画面的特征,及运用的手法:如虚实结合、色彩搭配、时空交错、空间层次等。 3、 关于“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往往可以使平淡无奇的景色境界全出,能更真切地传达诗情诗旨,增强诗词的形象性,为诗词增添情趣或理趣。 对“诗眼”“词眼”的复习,要重点落实它们在诗词句和诗词篇中的作用,以及它们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 关于诗词中的名句。 对名句的复习,要强化理解,更多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多角度多侧面地发掘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所表达的情感,所描绘的形象和画面。哲理赏析,要阐明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抒情赏析,要表现出诗人的情感特点。 5、 关于诗词的艺术手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动静互衬手法②虚实结合技巧③色彩搭配艺术④远景近景层次⑤情景交融运用⑥明写暗写处理⑦俯仰角度变换⑧修辞手法使用⑨典故谐音运用⑩含蓄空白技巧。 艺术手法当然不止这些,还有象征、搭配、衬托、对比等等,它们也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有交叉有融合,在复习备考时,有必要对各种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做到这一点,什么题型的诗词赏析都可以应付自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