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课程下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萌发
作者:wei382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2 15:49:30  文章录入:wei382  责任编辑:蓝星

新课程下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萌发

 

 

 

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我国的教育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语文教育带来新的活动,春草萌动,语文实践活动课也在东风的吹拂下萌发生长。而农村,这片语文教育贫瘠的土地上,小草依然能带来春的气息。对此,笔者怀着欣喜的投入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调查与探索中。

一、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历史

远在古代,“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两千多年前,我国《学记》就明确提出学习要“藏焉、息焉、游焉”。孔子主张知行统一,学、思、行结合。王充认为知识来源于感官见闻,要“信闻见,明效验”(《求知篇》)。王夫之指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与行“相资以互用”,各有各的功能,不能混一,不能替代,因此应“知行并进”。近现代有许多教育家对活动课的功能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美国教育家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所组成的学科课程,提出“活动课程”的概念,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应是儿童本身的“活动”,只有通过活动课程获得经验,才能克服学科课程的分科教学弊端,使儿童获得认识世界的完整图像,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我国教育家蔡元培“五育并举”的主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等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活动课程”进行了实践和探讨。但是,现代教育随是中考高考的制度的施行,应试教育愈来愈浓烈,为适应应试教育,语文教学的观念以知识传授为主,以应试教育为最终目的。在教学评价上忽视学生的语文技能的形成和运用。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语文教育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语言学科,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各种课外活动。然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难以实施,无法把握教育结果等等困难。而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开创了新的局面。带给语文活动课新的气息。

以上可以说明,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作为历史客观地存在着,并代表着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

二、语文实践活动课概念的界定

在课程研究历史上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曾对活动课程进行了深入而丰富的研究,他们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加以参考,并从中对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进行了一番审视。比如格林关于活动课程开发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参与性”。强调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生活世界”中主动而积极的参与,在师生围绕“主题”的对话中开发其内在生命力与“存在体验”。其二是“距离化”。格林在活动课程中注重艺术科的开发。她认为艺术科能使主体与客体“距离化”,从而能为自我意识的反省与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成创造空间,最终完善“审美理性”,超越“工具理性”。又如皮纳的观点。皮纳把活动课程的开发指向于自我意识的提升。他认为当今课程的主要弊端是对自我意识的压抑和使个性扭曲。基于此,笔者认为,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为学生创设各种有效活动机会,优化活动条件,形成活动教学机制,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进而不断发展其创造力,使其获得全面各谐、活泼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构建新的活动课程体系。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课程体系。如果说学科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完成系统的知识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课程,那么活动课则是以组织活动、实践为主要途径,以训练学生全面素质为主要任务的课程。现在我们指的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所说的课外活动,不同于学科课程已有的实验、观测、演练等实际活动,也不同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创立的活动课程,是一种“新的活动课程”。这种认识是有意义的。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是由活动课演变而来,它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思想,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及时信息为内容,以学生自我活动探究、自我操作体验为基本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新为原则,以实现知识综合应用、技能综合训练为价值取向的主体性教学形式。

三、实施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1、  对现代课程改革的意义。

首先,实施语文实践活动课是完善课程体系的必要。学科课程的内容,主要是根据教育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所选择的间接经验,突出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它能省时有效地传授某一学科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思想品德水平。但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和时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又有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局限性。为了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在新课程计划中增设了活动课,使“学科”与活动共同纳入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两者相辅而行,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其次,是改进课外活动之必要。活动课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传统的课外活动的课程化。课外活动虽然在某些学校开展很好,但它毕竟不属于课程范畴。课外活动是指学校课程以外,学生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它可有可无,不是所有学校都能保证的。而活动课是属于课程范畴,它必须是有目的、有内容、有程度和时间规定的计划活动,以活动的形式体现教育经验体系,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完成的。这就是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的区别。将课外活动课程化,主要使学科教学以外的活动更加有保证。

最后,是适应现代课程改革大趋势之必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活动课程”的概念。他主张课程与教材内容必须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依据,提出了一系列与儿童活动有关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作为他提倡的“活动课”的基本成分。从心理学角度看,活动课程强调儿童兴趣与动机在课程设置方面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学得主动,这些观点与实践传统教学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而起过积极作用。

  新课程纲要明确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实施语文实践活动课正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平台,使学生在这一课程中真正地参与进来,进行探究,搜集和处理有有关的信息,从而实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目标。

2、  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首先,有助于实现语文的素质教育。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语文做为一门基础学科,决不是简单的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当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任务。在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从思想、道德、身心等各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语文实践活动课在这方面 有其先天的优势。正如陈钟梁先生在与青年教师的一次谈话中说:“现代课程率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一个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语文实践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往往是多种语文能力的实践力锻炼,甚至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开放性,决不是仅限于语文科内。如一次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在改编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表演中更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一定形体表现能力。

其次,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

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能力的形成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形成的,在新课标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第五条就讲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语文实践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的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课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都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到具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性活动、初级性活动到高级性活动、一般性活动到专门化的特殊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完整化。如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课内的三分钟演讲到课外的讲故事比赛,从朗诵比赛到主题演讲比赛。这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有助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翼齐飞。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实践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寄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我校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中,笔者进行限一次“舞动的中国文字”的教学,先让学生从一些舞动的人物画里猜出有关的成语,在猜的过程中,学生即体会了中国文字的美感,又对一些成语进行了积累,再接着对我们2008奥运会的会徽,这个会徽主体为大红底色的白色字图形,变化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在今后的几年中,这个徽记将成为世界上最为引人注目且最为人们熟悉的标识之一,字将成为世界上最广为认知的一个汉字。这个过程的设计让学生从读奥运会徽出发理解汉字美以及在汉字中寄寓人文思想的方法,再由此让学生进行实践的锻炼,如给我们学校,我们的家乡设计一个会徽,要求在汉字中体现,或选择一个成语将汉字美化,或美化组合出一个有意义的签名。这样,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地结合在本次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对中国的方块汉字的特点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能够产生爱汉字的这种情感,并让学生学会在汉字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将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

再次,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利于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在语文活动课中,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有的喜欢看电影和戏剧,有的喜欢写诗歌散文,有的喜欢辩论、朗诵、演讲,当然也有兴趣基本比较平均的,即表现不出任何突出兴趣倾向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活动类型抱有选择态度。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正好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教师也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加以锻炼。这正好与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相符。

最后,有助于促进思维的多样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多是一种求同思维,而语文活动课中更多是要求学生发挥求异思维,限制求同思维的负面作用,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求多种答案和结局。比如在《皇帝的新装》课本剧的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择了为其加上结尾。学生们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剧本,骗子的结局各不相同。

3、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完善作用。

首先,语文实践活动课是一种主张通过活动方式,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获得成功,因而学生的主体活动是身心统一的活动。并能激起学生浓烈的探索兴趣,由于这兴趣是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的,就使学生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学习志趣。

其次,语文实践活动课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面向全体”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语文实践活动课具备了从差异入手,通过因材施教,完美学生个体素质基础之长,弥补和限制素质基础之短;还能与课堂教学进行的社会化教育联系起来,从差异和趋同两方面同时让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朝着社会化和个性化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

再次,语文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园地。语文实践活动课以引导学生获取他们认识现实世界所必需的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通过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园地,使学生在其中学以致用,获得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这便弥补了课堂教学所不及,加速了能力的形成。

再次,语文实践活动课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沃土。语文实践活动课不局限于一般的目标教学范畴,不仅可以及时引进最新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内涵,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宽广的认知天地,深入生活,使他们不仅形成和增长了现实知识,也实现了认识和经验的不断深化和个性的不断完善。

最后,语文实践活动课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语文实践活动课能辅助语文学科发挥整体性教育功能。因为它强调多种认识活动的协同作用,实现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认识整体化,也使认识对情感的影响直接化,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倾向整体化发展,形成健康个性。

四、农村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现状分析

既然语文实践活动课有这么多的作用,但现实还是不容乐观的,笔者是农村语文教师,对农村语文实践课活动课的开展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具体如下:

1、    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因为对于农村初中来说,对学校的社会评价往往只有一个指标,就是每年中考升入重点中学的指标。这就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一些活动课程的实施,很多学校的领导难以把活动课程当作是真正的课程来实施,很容易造成“挂羊头,卖狗肉”的局面。表面上是语文活动课,而实际上就是语文自修课,或者干脆就是语文课。

2、      教育内容缺乏:农村来说,学生的活动课内容相对贫乏,既没有整体性的教材,而纯文学性的教材,如“新语文”读本等读本类的书籍存在着弊端,一方面,学生家族无法购置这样贵重的一套书;另一方面,学生不喜欢这样在活动课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将活动课变成阅读课。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在开展语文活动课,其教学内容仍是零碎的,没有系统性的,教学的效果也不强。

3、      教育设施及教育资源的缺乏:农村学校来说,基本上学校的硬件不如市区学校,多媒体教室相对较少,而电脑教室也轮不到实践活动来运用。所以对于活动课的信息搜集方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且学校图书收藏量少及更新的慢,都给语文实践活动课带来了制约。可以说,在农村学校,实施语文实践课,就是带着脚镣跳舞。

4、      农村学生素质的特殊性:农村来说,很多学生在家的唯一爱好就是看电视。因为家里没有课外读物可供阅读,也没有很多机会让他们有自我展现的机会。因此,本人在做调查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对自己有何爱好都不能把握。农村传统的家族教育导致学生只能适应接受式的教育,很少有自己的主见。更不要说在活动中踊跃争先了。强烈的自卑感充斥着他们的语文活动过程中,往往使一些活动难以进行。另外,农村学生的艺术修养往往比较低,因为他们缺少了家族的陶冶,缺少了家长的引导,他们是一批特殊的学生,因此语文实践课也必须寻找适合他们的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五、适合农村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探索

1、  以培养兴趣,养成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了解甚少,而容易将其作为语文课或作文课。如笔者第一节课前,一到教室,就有四五位学生先作出声明:“老师,不要叫我写作文。”可见,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理解完全错误,同样也反应了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对语文的反感及对作文的深恶痛绝。这让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农村,要想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第一要素应该让学生培养兴趣,孔子不是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适合农村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要选取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可开展语文游戏式,选取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基础知识,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包装。在动态组合中,开展语文接力游戏、开火车游戏、猜词游戏、语文拼板游戏、语文智力游戏等。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可选择字、词、成语、对联、谜语来进行。如字,让学生由“舞动的汉字”中学成语,体会会意字的一些意义的组合,进行设计、想象,这样学生就有了兴趣。另外如游戏成语世界,将成语分类整理:如植物成语、数字成语、生肖成语进行归类、抢答、比赛、表演等,让学生在说说笑笑中掌握语文知识并产生对语文活动课的兴趣。这样就能达到了使全体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饶有兴趣地、主动积极地学会思考,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成功中体验学习和创造的快乐。

2、  以保持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内容和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但兴趣本身不是认知的需要,只有在认知需要借助于兴趣转化为某种动机以后,才能开始有效的学习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课集开放性、综合性于一身,正是为学生创设了最佳的语文学习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而不是负担。这样就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这正是我们做老师所追求的一种教育理想。学习本身是一种既艰苦又愉快的智力劳动。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践活动课形式,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操作实践,主动获取了知识,学会了技能时,就会强烈感受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无穷乐趣,并逐渐意识到智慧的力量,创造的途径,从而体验到克服学习困难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自信感和满足感。这一阶段,可让学生们广泛联系生活,自己选材,开展活动有品位,形式新颖,体现了他们一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兴趣浓厚并持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如“神游水浒”“走近冰心”、“感悟鲁迅”或“唐诗宋词的鉴赏”。如在学生学习神话单元后,进行了中外神话故事会,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中外的神话,当然,在农村,老师要适当的借给学生一些资料,让他们进行整合,删选。这样,既能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兴趣,又能给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3、  以综合性语文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以宗璞的《花的话》为出发点,由此生发开去,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生物、化学、医学等学科,延伸到养生、美食等领域,延伸到环保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尝试着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整合,并综合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品质。

柳树、桃花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来临,但是春寒仍然料峭,正如我们农村的语文实践活动,这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探究。语文实践活动在农村虽然只是“带着脚镣跳舞”,但是,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我们的实践活动会有新的广阔的天空,只要我们有信息,这种实践活动课就如春草,一发而蔓延开来,形成一片蔚为大观的新的景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