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课程“综合探究活动”初探 |
作者:郑楚彬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1 21:03:42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新课程自2004年9月份实施以来,已经过了大半个学期的时间。在此期间,几经摸索、几经努力,确也有许多的意外之喜,本文重点探讨综合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活动,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国情,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并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坚定的跟党走信念。很多德育目标希望通过学生的综合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切身体会来获得。这就赋予了综合探究活动在新课程中的以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无论是从完成本学科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量,设计好、完成好综合探究活动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已完成的三个探究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学生的参与度问题。 由于综合探究活动的实施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与时间,强调的是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不可能是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这既不现实也没必要。但由此就涉及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的问题。少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能力、对待活动的态度、与同学的关系等因素,有可能在主观上并不积极主动,而是抱着“搭便车”的心理应付综合探究活动,“坐享其成”。参与度不够自然会赞成探究效果的不明显。 第二,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性能否被充分调动的问题。 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也强调这些东西不再是灌输,而是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与精神状态与我们的教学活动成败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我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当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主观的愿望或者教材要达到的所有目标为本,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特别关注活动实施的主客观条件,让学生完成任务成为可能。特别应注意的是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否则不可能顺利完成活动,从而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的导向问题。 在现实的操作中,由于学生在知识、经验、心理等方面的限制,难免会出现一些与我们教学的目标方向相背离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方向,起好主导作用。如当学生为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所迷惑时,当学生不能把握好合作与竞争的“度”而出现不和谐时,教师的及时、有效引导成为必需。 第四,活动的时间长短问题。 这里讲的活动时间的长短包括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进行调查的时间,到具体活动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还有其他的任务,同时,学生所学科目多达十科左右,许多的科目都有综合探究活动,这就注定了每一个科目的活动时间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否则会影响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本学科的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这要求教师要有全局观,要求从活动设计过程就预计好时间安排。 为说明这些问题,下面以我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两个综合探究实例来说明。 综合探究活动一:“树立正确金钱观”综合探究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本课知识,学以致用,巩固基本理论; 2.培养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3.培养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 4.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5.展示并分享合作探究成果。 【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金钱观。 【教学难点】 钱应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教学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有限辩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特别要求】 独立完成,每人须做充分的发言准备,各人探究成果以作业形式于交流后上交。 【具体安排】 全班分为六组,每组一个主题,共三对辩题,采用温和辩论赛形式,在班上进行交流。 【说明】 综合探究活动为成绩评定的最主要部分之一。如本科总评被评为不及格应当重修。 【题目安排】 题目1: ●金钱是魔鬼:必须找到理论与事实论据支撑,如钱使人道德败坏、家庭分裂、染上不良习性的例子。可结合各类宗教中仇视金钱、视清修少欲为达幸福之途的理论,总结出金钱能给人带来不幸的观点。 ●金钱是天使:可搜集社会现实中金钱所起的伟大作用:使垂死者复生、伤者痊愈、不幸者解除苦痛。爱心得以表达、心愿得以实现、丑者变美、老者变少、地狱变天堂。总结出金钱使人幸福、使人发展的观点。 题目2: ●钱应取之有道:可结合现实生活中倒在金钱脚下的贪官污吏、假冒伪劣制造者,最终被世人唾弃,受法律制裁,一时风光,但千古名臭和国家鼓励诚实致富来谈,重点结合近年来潮汕地区的信用缺失问题,树立守法致富的观念。 ●钱,有则取之,无须道。可结合现实生活中诚实劳动的民工工资难以到手,而坑蒙拐骗者获利甚丰,有些侵犯他人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产品甚至能出口创汇为国家作出贡献,偷漏税走私者披着高贵的外衣成为知名人物。强调有钱才是皇帝,管他合不合法。 题目3: ●钱应用之有度:强调用之无度,必伤人品,易使自己陷入享乐主义泥潭。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钱应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钱乃己物,如何用与他们无关。可认为钱是个人努力所得,为社会报答个人贡献,如果连用钱的自由都没有,将不能鼓励人们多为社会做贡献。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享受“桑拿浴”还是“高尔夫”都是人们的自由。 【流程】 一、学生辩论 准备的较充分的同学按自己准备的发言稿发言,其他同学就其观点展开辩论,达到统一认识,树立正确金钱观的目标。 二、教师总结 (一)对金钱要有正确的认识 1.从货币的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的职能。 4.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5.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二)对金钱要有正确的态度 1.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没有好下场。 2.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3.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利于国家社会、利于他人的有益的地方,用到有利于自己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境界和智慧都能上一个层次。 4.这是第一单元要学习之后我们应树立的金钱观,在日常生活中应将正确的观念表现为行动,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 综合探究活动二:“讲求效率 维护公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表现,深入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问题的认识加深,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学生辩论辅以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准备阶段 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就此问题的辩论进行分组并搜集资料,要求作充分的准备。期间安排时间让主辩手观看“两岸大专生辩论赛”,熟悉辩论氛围。 2.人员安排:设主席一人,主持辩论赛并担任计时工作;双方主辩手各四人,其中队长一人,其余学生归入各队,具体工作服从队长安排。 二 学生辩论 辩题: 正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维护公平 反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讲求效率 1.各方陈述观点,时间各3分钟。 2.自由辩论,共18分钟。(辩手与其他同学可自由参与) 3.小组总结观点,各3分钟。 三 教师总结 分配涉及效率和公平。如果把公平理解为人人平均,结果会奖懒罚勤,既不利于提高效率,也损坏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如果忽视公平,尤其在再分配中不注重公平,效率的提高也会失去良好的环境,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讲求效率,维护公平,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的话题。二者之间的矛盾不能回避,二者之间的统一也是可以实现的。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背景下的学生,我们应当牢固地树立效率优先的观点,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与此同时,还应当树立起公平观念,特别是要关心弱势人群的生活,理解社会再分配的必要性,积极依法纳税,保证国家维护公平的物质基础,使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步入小康社会。 在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探究活动中,由于将学生分成了六个组,并规定其成果应作为作业上交,所以学生的参与度是比较高的,几乎每个学生都认真地进行了资料搜集并作好了发言的准备。因为在这个方案中,很难找到“搭便车”的机会,时间上也不会过长。但这种让学生完成作业式的探究活动并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主题方面限制过多。学生更多地表现为消极应付,特别是有些口才好、素质高的学生,在课堂交流上由于不能充分展现(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而从长期看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 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活动方案中,由于采用了学生喜欢的辩论竞赛形式,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情绪饱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除辩手和主持人及少数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以外,其他同学对活动的关心度不够,不能积极配合、帮助,从而达不到通过这个活动使这部分学生有切身体会、自主学习的体验;二是活动时间的问题,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要花整个周末用较长的时间来进行准备;三是有部分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出现情绪激动、语言过激现象,偏离活动主要方向。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综上所述,搞好新课程综合探究活动必须处理好活动时间、方向引导、学生参与度等多方面关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使这个活动具有实效性和吸引力,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