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课标下诗歌调节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yuguojia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21 13:17:46  文章录入:yuguojian  责任编辑:蓝星

 

新课标下诗歌调节教学模式探索

登封市直一初中   于 国 建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理念,它与调节教学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完美结合,给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教改的新曙光。下面,仅以现代诗歌《有的人》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初中诗歌调节教学模式的尝试。其基本方法步骤是:自查资料识诗人→反复诵读品诗情→质疑讨论赏诗意→延伸升华悟诗理,简称为“识—诵—赏—悟”四字诗歌教学法,与调节教学四环节相照应。

一、自查资料识诗人。

课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因此,我设计了课前“自查资料识诗人”这一教学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通过观察、倾听、动手操作等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从书籍资料中,从网上查询诗人臧克家的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鲁迅的常识。

在课前5分钟演讲中,要求学生以“走近臧克家”或“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进信息交流,不仅提高了演讲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听众主动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更深入地感知了鲁迅的伟大形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反复诵读品诗情。

语文调节教学把诵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诵读应该成为初中诗歌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在《有的人》教学中,笔者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听读、诵读、析读、自由读、合作读、探究读、配乐读,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品味诗人的真情实感。

1、听读。听配乐诗朗读,随着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从整体上感悟这首诗对鲁迅的热情赞美和对反动派的深切痛恨之情。

2、自读。教师对学生进行节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导。如:第一节中两个“死”与两个“活”字应读出不同的感情,形成鲜明的对对。也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如“呵,我多伟大”和“抬举得很高很高”,共同体会诗中的感情。

3、合作读。用交响乐的方式设计诗意的美读,可以让感情的潮水如汹涌波涛般,一层一层劈空而来,很有感染力。第一节男女生单人交替诵读,中间几节分男女声部合诵,而最后一节则全体齐读。这种交响乐式的诗意朗诵,一应一和,将作者的感情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诗人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者的赞美,不用老师说,“一切尽在一读中”了。

4、析读:引导学生诵读“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所表达的感情及深刻含义,让学生领读该诗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这个环节应和下面的“质疑讨论赏诗意”有机结合在一块进行,教师应调节好读书与讨论赏析的节奏,处理好听讲与诵读、思考与表达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听的热情,思的激动,说的明快,读的酣畅。

5、背读。在一定时间内,运用不同的组合,提出不同的要求,全班同学进行沸沸扬扬的背读竞赛。

三、质疑讨论赏诗意。

调节教学中“释疑”这个环节,侧重于学生互相答疑,讨论合作解决疑难,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小组讨论、筛选,共同问题最后全班商议。如:1、诗文开头的“死”与“活”意义有何不同?2、文中哪些句子写出诗人对鲁迅的纪念?3、把这首诗题目改为《鲁迅赞》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针对以上问题“适时点拨,相机诱导”,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充分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真挚情感。当然这个环节与前面的诵读也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延伸升华悟诗理。

调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为“延伸迁移”,它与语文新课程要求的“超文本”“大阅读”理念一样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重视课内外的沟通,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创新精神。为此,在《有的人》教学的最后环节里,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课堂训练作业,引导学生更深一层领悟这首诗揭示的人生哲理,使学生不仅受到审美的教育,而且使心灵得到熏陶和升华。

1、读臧克家的诗《三代》或从语言或从结构或从内容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2、列举历史上典型事例,证明诗中两种人的表现及结局。

3、用对比的手法写一首怀念任长霞的诗。

通过以上的延伸训练,语文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而且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进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

诗是开启心灵的艺术,诗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诗歌在新教材中有较大的比重,而我国又是一个诗歌王国。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和调节教学模式指导诗歌教学,让学生在诗海中尽情的徜徉,尽情的吸收享受诗歌中洋溢的“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