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不可忽视的“也”
作者:于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20 10:51:20  文章录入:ykw16888  责任编辑:蓝星

不可忽视的“也”

山东省无棣县马山子中学         张秉义      251907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叙事散文之一,在本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藤野老师的尊敬和怀念,从而抒发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文中有一个表关联作用的副词“也”,共使用了二十多次,从小的层面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细微而深刻的思想变化,读起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一、             表失望之情

    东京无非这样。

联系当时作者的背景,鲁迅早在南京求学时,所看到的是一片乌烟瘴气,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到了东京,所见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令人作呕。这个副词“也”字,表达了作者那种失望、痛苦、厌恶和忿怼的心情,令作者大失所望。

二、             表鄙视之情

 ……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清国留学生到东京来,是为了捞取资本,是为了镀金。他们那醉生梦死的生活与鲁迅截然不同。因此,哪里热闹哪里就有他们,那里好玩就少不了这些丑货。作者对这些过着花天酒地的清国留学生不屑一顾。这句中的副词“也”表达了对他们的鄙夷之情。

三、             表惆怅之情

    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倒可以做做的

将这句话放在这段文字来看,“值得去一转”到“倒也可以做做的”,是多麽的勉强,“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整个东京到处可见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会馆门房买书值得去(为求学),上午洋房可以勉强一做,因为上午那些清国留学生去外面寻欢作乐去了,只有这时房子里还比较清闲。鲁迅满怀一腔报国之情而来的,而如今出路在何方呢?透过无聊的层面,抒发了对前途的无限惆怅之情。

四、             表感激之情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都一一订正。

一个“也”字,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由衷感激之情表现出来。患难见真情,患难也格外珍惜真情,一个长期饱受歧视和冷遇的人,如果谁曾经对他提供过帮助,付出过热情和尊重,他一定会倍觉感动,倍加感激,甚至终生不能忘记。在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而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的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这当然会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和感激。这个“也”字,与平白之中见含蓄,抒发着由衷的感激之情。

五、             表愤慨之情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无怪他们疑惑。

运用了反语的讽刺手法。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的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认为鲁迅考试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一定不是自己的能力所及,而是预先得了教员泄露出来的题目。作者在“无怪”前用一“也”字,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面对这种民族的歧视,表达了鲁迅的愤慨之情。

六、             表痛愤之情

      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就是这次看电影事件,改变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影片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作者在影片中看到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还有中国人在围观,这些麻木不仁的人到任何地方都一样。所以,用这个“也”说明他们心灵的劣根性是根深蒂固的,作者几乎是喊出了自己的痛愤之情。

七、             表惋惜之情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当藤野先生得知鲁迅要离开仙台时,表现了惋惜之情。为什麽“竟也没有说”?藤野先生是非常理解和尊重鲁迅的。我想,答案只有一个:他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后来,他把鲁迅请到自己家里,拿出一张照片作为留念,表现了与鲁迅建立的深厚师生情。

八、             表安慰之情

      先生教给我的学问,还有用的

当作者告别藤野时,藤野先生听到鲁迅弃医辞行的话,有些悲凉,有些凄然时,用这“也”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慰籍。

九、             表叹惜之情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与生物学没有什麽帮助

当作者要离开仙台与藤野老师告别时,藤野先生认为鲁迅先生学医未成,贸然离开而深感叹息。

    表痛惜之情

       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遗失在内了。

这讲义是藤野先生亲自编写,作者抄写、又经藤野先生精心添改,它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和精力,鲁迅对此十分珍惜,然而却在迁居时丢失了。这一“也”字,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一个不起眼的“也”字,既包含了作者的失望、鄙视、惆怅、感激、愤慨、痛愤、痛惜之情,又有藤野先生的惋惜、安慰、叹惜之情,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时对中国人的特别热情、友好和尊重,同时也抒发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好一个耐人寻味的“也”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