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观乎文题,纲举目张——从课文题目入手谈语文课堂教学 |
作者:李刚 范国强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28 8:56:0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在试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思维空间、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这是大势所趋。先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常重视基本知识的把握和训练,强调字词句章的分析和理解,富有人文内涵、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课文,给我们一些教师分析得支离破碎,使之变成一堆毫无生气的文字。学生学得比较被动,很少在能力上加以训导,可谓“死读书”了。从上世纪末,教育教学开始从应试转向素质,本世纪初新课标的出台,更为教育界刮起了教育走向新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强劲之风,教改势在必行,课堂教学不再是围绕几个练习解解答案的填鸭式的枯燥无味的方式,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吕叔湘曾经说过:在多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事实上采用了活的方式,课堂上就会显得生气勃勃,学生的思路也易打开。当然“活”的方法多种多样,执教者应因人而宜,因教材而宜,各显神通,持有一个宗旨“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在这里就试从解析语文题目入手谈点看法。 (一) 现在的教学,比较重视导入,普遍认为,精致的导入,能创造课堂气氛,扣紧学生的心弦,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有些教师在创设情景教学上花了不少精力,他们采用故事导入,背景介绍导入,诗歌吟唱导入,学生演讲导入等等,这些确实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我们认为题目切入法也不能忘记或轻笔带过的。它抑或反映了文章的主线、主题,作者的感情脉络,叙述中的人物对象,议论文的作者观点、论题,说明文的诠释对象等等,对我们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极为重要。记的于漪老师在讲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是从题目切入,从中心语“桥”到“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修饰语在不断增多,外延在不断缩小,让说明对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他们理解把握课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我在教冰心的散文《小橘灯》时,就从题目入手开始引导学生考虑:你能从“灯”想到什么?用“小橘”修饰“灯”说明什么?学生们通过思考会联想到“微微的光”、“朦胧的光”、“照不了多远的光”等等,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了作品的主题。这对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实际上就是在写于勒,这一点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也可能误以为于勒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了。但我们从题目上再往下探索一下:使其命运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谁导致了这一人物的悲剧,那么这条线也就让学生抓住了,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明白了作者写作的意图。 曾记得有一位学生在学了《安塞腰鼓》的文章后,谈一点体会时出了这样一个偏差,他认为,文章中还涉及到个民族关系问题,作者就是想借此文来说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要共同发展。显然是对文章的主线、中心把握还不够。如果老师站在文章的高度让学生把握中心,就不会有所偏而出现错误的认识。 有些老师虽然也讲析题目,不过是阐释题目属什么体裁,作者情况的介绍和写作背景的交待。真想透过字面来品味其中的奥妙还得我们老师动动脑筋,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们的智慧,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促进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 从题目入手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很讲究,如果执教者能挖掘和发现题目的佳处,引导学生思维、探索、联想,也会增加对学习文章的浓厚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去钻研、去探讨、去追求,从而获得大量的知识,有了兴趣就会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