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问式”课堂教学法初探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24 10:29:2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改以来,“对话”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分析《标准》中的对话内涵,它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几个层次。从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就是教师要首先接触文本,解读文本,将文本吃准、吃透,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这其实就是备课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求学生要从对文本的阅读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二者就文本的阅读进行交流的过程。体现在教学上,首先要求教师要精心科学地设计课的结构与教法,要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对话。就具体操作过程看,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否取得成功,一看课堂氛围是否平等民主,教师能否容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二看教师在设计教学、把握教学主题上能否张弛有道,彰显自己的教学智慧。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是老生常谈的话了,作为教师为讲,导什么,如何导,就成了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能否成功的根本。在学习名师名家及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采取了“一个问题贯穿全文”的方法,将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我暂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一问式”教学法。
鉴于以往教学课堂上的师生问答零碎、琐屑,教师问十个问题,值得学生品味思索的也许只有一两个。而其他的问题完全可以置于这一两个问题之下。在对这一两个问题的把握上,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著名教师宁鸿彬在教《分马》这一篇课文时,第一课时提了一个问题:请你为这篇文章拟一个题目。学生从课文的阅读中寻找答案,说明理由,不知不觉就将情节消化吸收了。第二课时一上课,直接向学生发问,“你觉得老孙头是个什么样的人,算是坏人吗?”真是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分成两派,并从课文中找相关的点进行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宁老师始终处于引导的位置,学生在分析中的偏颇和不足也都在宁老师的精心引导下得到妥善解决。故事情节、社会背景、人物形象,甚至最根本的语言品味都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下得到解决。两节课,只有两个问题,但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解决了。难怪有学生课后说:“我怎么觉得老师什么都没有讲,可我却什么都会了。”
2003年8月在山东龙口市召开的山东省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教材备课研讨会上,来自山东微山县实验中学的朱则光老师在公开课上教授《木兰诗》,学生熟悉朗诵课文后,朱老师提了一个当时令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哗然的问题:“诗中哪些诗句能体现花木兰是一个女英雄?” 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花木兰是一位女英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朱老师恰以这个问题涵盖全篇,将诗歌的朗诵、主题、情节、情感、人物形象等统统置于这一问题之下,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活泼、富于效率和效益的好课。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
要提炼出一个能够涵盖全部文本,并能激发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兴趣的问题,是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大量的多角度的研读的,这是基础,是根本。教师对文本不熟悉,不深入,把握不全面,是不能设计出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的。
这种“主问题”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一、首先要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品读的牵引力;第二,具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支撑力;第三,在课堂活动中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第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契合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指向语文学科的向心力。
对于主问题的设计应当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⑴根据教学文本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问题不一定大,也不一定重要,但一定要能涵盖文本理解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即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会很自然地被引导到文本的阅读、理解上去。
⑵要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设计主问题,必须对学生构成吸引力,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⑶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切入点和落脚点都应与文本联系。有些问题表面看与文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师生必须以文本为主要依据,那么这种问题,也是好的主问题。
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一问式”教学法用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练高效的教学艺术,它能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精练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并能够充分展现课文课堂教学的美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