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德育时效性的关键在于知人知情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1:47:3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所谓"时效",词典上解释为"⑴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⑵法律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诉讼权利的有效期限。"那么,德育时效性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时效性是指适时的效果。在德育过程中,抓住适合的时机及时进行教育,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是德育时效性。正如俗话所说:"切莫错失良机"。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也不能错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机。 农民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特点,才能适时地施肥浇水;医生给病人治病,要了解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教师治的是心病。心病是个难以诊断和认识的病。而要治好心病,第一步当然是认识心,知道心,即育人先知人。"了解学生,方能分析学生、教好学生,方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正确疏导,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有的放矢的教育。我们的德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不同的家庭教养,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思想实际。如果不看对象,不顾实际,一律看待,同样要求,就使德育工作带有盲目性。这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他们进行道德修养的积极性,而且还会无视学生特点,压抑学生个性,阻碍学生进步。这种主观主义教育的方法,往往是思想品德教育劳而无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德育时效性的关键在于知人知情。只有了解学生,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抓住机遇,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而有法。"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如同教学方法一样,虽无定法之说,但确有方法可说。这里仅就自己的体会,作为"法"的进一步探索。 一、 跟踪学生足迹,研究书面材料 这是间接收集学生思维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利用第二手材料的方法。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很多,大致有三类,一是学生资料档案;二是班级记录资料;三是学生个人写的作文、日记、作业等。伴随学生走过的印迹,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视角全面熟悉、了解对象,帮助我们借鉴和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工作中不必要的曲折和重复劳动。 二、 坚持调查访问,研究外部表现 访问法在思想情况调查中运用范围最大,其优点灵活性强,富有弹性,可以把问、听、看三者结合起来,即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随时改变提问方式,采用不同的访问技巧。调查访问方式有三:一是家庭调查访问。二是开会调查。三是个别访问。不过,进行调查分析,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能捕风捉影,主观臆断,更不能轻易怀疑,混淆是非,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态,甚至加深矛盾,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 三、 多途综合观察,探测内心的世界 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进行考察的一种工作方法。百闻不如一见。老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劳动、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中去,才能全面而直实地观察到学生的各种表现。在观察中,要选择好观察点,要细心、敏感、警觉,明察秋毫,注意突然甚至是微小的变化。活泼的学生为什么突然沉默,守规矩的学生为什么迟到?要善于从学生身上这些细微的变化中探究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蛛丝马迹中掌握事物的本质,切不能先入为主,妄下结论.做到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教师有意,学生无心,才能在自然条件下,把握观察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四、 倾心促膝交谈,了解心理活动 谈心是了解研究学生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和学生有目的谈话,教师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思想动态,弥补观察不足。谈话时既要根据对象,选择谈话的方式,确定谈话的内容,又要适度适时。谈早了,条件不成熟,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谈晚了,失去最佳时机,甚至可能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我班有个特殊学生,本人利用上述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效果颇佳。我刚教这个班时,每天有很多学生向我告他的"状",说该学生一直在打人。根据我平常观察的情况,该学生对老师并不友好,问他什么话,他好像听都没听。我想对该生的教育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才能使教育受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听到学生的"告状",我并没有立即去狠狠地批评。如果立即批评他,我想只会加剧他对老师、同学的逆反心理。 怎样才能使我对该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尽快收效呢?我首先找他的家庭情况记载表及以前的成绩报告单阅读;然后拜访了他的家长及以前的班主任,召开了中队干部会议;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观察他的行动。这样,我了解到该生的一些情况:在家庭生活中,该生的爷爷、奶奶非常溺爱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因他妈妈教育孩子严格一些,他父亲被爷爷奶奶所逼,跟他母亲离了婚。上一二年级时,如果老师对他严格一些,他爷爷奶奶就来找老师吵闹。因此,该生认为爷爷奶奶是他的强大的保护伞,可以到处为所欲为。在学校生活中,因他的骄横及家长的不讲道理,同学都不愿跟他玩。所以他趁别人不注意,总想打人一下。 针对这种情况,我想找他家长谈教育孩子的问题,可能不会收到太好的效果。于是我决定从孩子自己身上找到突破口。一是用老师与好学生的榜样力量实施灌输,并导之以行。例如,改变该生为人处事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让他知道应怎样做才会被同学所接纳。有意安排他跟老师一起为班级做些好事:擦黑板、倒垃圾、整理本子等。二是采用激励方法,改变同学对他的评价。不当着同学批评他,而是抓住他的闪光点表扬他。三是在他需要帮助时,老师、同学给予积极帮助,让他在心理上与老师贴近。在他感到高兴或痛苦时找他谈话,了解他的生活、学习。让他认识一个聪明的孩子应学会自己"走路",自己解决问题,不应靠家长;应跟同学友好相处,不应侵犯他人。经过多次反复抓和抓反复。他逐渐改变了对老师、同学的态度,不再打同学,同学也跟他一起活动。两个月后,该生的行为规范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而言之,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我们只有知人知情,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及时、适时的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防止"空耗",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合教育对象的需要,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又能为广大学生自觉接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