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激趣例谈 |
作者:日月水 文章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27 8:52:42 文章录入:日月水 责任编辑:蓝星 |
|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例谈 宜昌 日月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人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首要前提。下边几则例子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火花,辑于此,姑作课改日记。 一、“心远”“地偏”辩 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关于心远和地偏的关系,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辩论题:究竟是心远才地偏,还是地偏才心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论激烈,有同学从自身体会、陶渊明不为五斗折腰证明心远才地偏,也有同学从陶渊明的归隐生活的简朴、引《归园田居》来证明地偏才心远。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心远与地偏的辩证关系,可谓水到渠成。 二、“‘长烟’”画得不对 在教学中,若能实现学生思维的转换,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范仲淹的《渔家傲》时,对于上片的写景,我一改往日的串讲,要求学生根据词画图,然后评析。学生根据板演的图,纷纷有了说的冲动,如有一同学指出:“长烟”画的不对,因为根据《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中,“长烟”的意思是大片的烟雾,而他画的是孤烟。另一同学马上反对,因为根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大漠边关,烟应是直的。对这个问题,老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结合全词讨论,最后认为大片的烟雾比较合理。由读到画,再由画到说,学生的思维不断的转换,学生感觉有话可说,当然有兴趣。 三、长大的感觉真恼? 期中考试作文题是《长大的感觉真好(恼)》,不少的学生写的是《长大的感觉真恼》,作文立意普遍不高,在文中“痛诉”学习的紧张、任务的繁重、家长的唠叨、老师的严厉。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价值观,在作文评讲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讨论:长大的感觉真的很恼吗?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人生,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然后搜集有关名人轶事,佐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后又组织学生进行演讲。由于学生有切身的体会(也不乏考试失分的教训),学生搜集、演讲积极性十分高,这样,既校正了学生的态度价值观,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可谓一箭双雕。 四、你们关心台湾吗? 生活即语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特别是关注热点,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兴趣。针对目前“台独”猖獗,于是我布置学生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利用种种渠道搜集台湾历史、现状、台独言论、大陆政策等,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一时间,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篇篇论文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同时也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