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古诗词曲的鉴赏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7 16:18:2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古诗词曲的鉴赏就是对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评价、鉴别和赏析。
一、它的重点和要求:
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如词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文意的分析和概括。
2、会赏析其语言(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3、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考查的主要材料是: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

三、从考查的题型看:以主观题为主,以客观题为辅,分值大多为2-5分。

四、复习指导
1、熟读诗词,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含义,特别是句中关键词语的解释,句子中的典故,句中陌生的词语,这是做好题目的首要条件。如:“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它的意思是“(和江南)不同”,不能理解为“奇异”,。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才能正确的解答题目。例:《渔家傲》上阙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宇表现了边陲之地的_孤寂荒凉_。

2、了解作品的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这是体会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的关键。还是以《渔家傲》为例,题目: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自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如果了解背景资料就不难解答:1039年,西夏军队进犯宋的边境,延州的知州他一听说西夏军来犯,吓得紧闭城门不敢出战,延州指日可破。 在这样严重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才想到了被贬的范仲淹,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守卫西北边疆。这时的范仲俺已经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战争给宋朝和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废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范仲俺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写下一首《渔家傲》。了解背景,再联系前面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不难答出这句所蕴含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故乡的感情。

3、要善于分类概括,一般可以把诗词曲分成写景为主、抒情为主、叙事为主、议论为主几类,把握每一类的出题角度和应对技巧。一般写景为主的诗句考语言赏析的比较多,要抓住动词、形容词、修辞、艺术技巧(对比,化静为动,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等)来分析。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春风又绿江南岸”等,抒情为主的诗词侧重考对感情的理解,做题时要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来分析,同时还要结合背景,双关含义来理解。例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议论为主的诗词一般要讲一个道理,而道理一般会有语句或者词语体现。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全诗以__________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感受。(3分)
(2)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4、具体解答时,应仔细体会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考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仔细品读、联系课内外知识、选准角度(准、新、小、巧)、慎重作答。例如:(2003河南试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迭?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3分)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3分)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4分)
考点分析:(1)考对比的艺术技巧,(2)考对感情的理解(3)考对语言、内容的综合鉴赏。(此题很灵活,关键在于选择好角度)

五、练习
1、(2003哈尔滨)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4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003·广西)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答(1)-(3)题。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恬?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比较两首诗歌加着重号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夕”都相同,而“月”则不同
    B.“夕”都不同,而“月”则相同
    C.“夕”都不同,而“月”也不同
    D.“夕”都相同,而“月”也相同
  (2)《君子于役》中最能表现妻子对丈夫委婉细腻的深情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中集中表现苏东坡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这两首诗歌都是怀念亲人的名篇,但产生的时代不同,怀念的对象不同,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请你作出简要分析。(4分)
 (2003昆明)品读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气象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D.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读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2)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间,缩短距离。(或:诚挚的友谊缩短距离。)  (2)摆脱了其它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