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
作者:代显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 11:06:47 文章录入:中峰中学德育处 责任编辑:蓝星 |
|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 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二、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 教学难点:理解用不确定的词语表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四、 教学设施:小黑板 五、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学生谈出意见后老师总结: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 师:引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比较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5分钟后,比比谁能说得好。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 ②卢沟桥宽约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概括规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3、 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总之,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注意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和数量词。在说明文中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应重点注意这类词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 在说明文中,用表示肯定的语气的句子和确定的数据,自然能准确说明,这也是同学们容易接受的;而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一种估计和推测,要用表推测、估计的语气,就要运用到表概数、约数的词语,这其实也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认真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下列加点词的准确性。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概括分析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基本模式。3分钟后,比比谁能回答正确?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2、①(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 ②(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经过讨论后,老师小结:解析这类问题容易犯的问题就是只回答说明语言准确、严密,这样往往得分比较低。要准确地回答问题首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尤其要特别注意对模糊词的考察,如“可能”、“估计”、“大概”、“也许”等词,主要就是看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 解题的基本模式:不能去掉(不能呼唤、原句好等),因为××词的意思是: 这样运用的好处是:(结合客观实际具体回答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四)课堂作业:结合《苏州园林》课文,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1、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据说”和“多”能否去掉?) “据说”起限制作用,作者只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数据,没有具体考察苏州园林到底一共有多少,语言准确。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绝大部分”能否去掉?) 在范围上作了限制,意思是对称的建筑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3、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每一个”能否去掉?) “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4、 请同学们从文中另找2例作分析。 (五)、课后作业:“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六)、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是: 。请同学们下来后试着在其他课文中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来加深巩固。 (七)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解题的方法; 2、 结合重点语段,强化训练并复习旧知识。 二、 教学重点: 1、 强化训练,掌握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 对解题方法的熟练运用。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展示目标。(5) 举例:这座桥修建于龚宇605年左右,(“左右”能否去掉?为什么?) 让学生解答(当堂检测),并总结知识:说明文语言准确主要体现在:符合客观事实。总结解题的方法:不能去掉(不能呼唤、原句好等),因为××词的意思是: 这样运用的好处是:(结合客观实际具体回答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强化训练,发现疑难,小组互助。(8+8+10) 课前练兵: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组长批改,有困难的同学,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比那个组互助好? 1、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限制说明了苏州园林里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很普遍,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2、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体会“很少”的作用) 起限制作用,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砌齐整的石岸的情况“少之有少”,但也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3、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把“几乎”与“完全”呼唤行不行?为什么?) “几乎”在程度上做了限制,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说话有分寸,语言准确。 4、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课堂竞赛:互相批改,制定合格标准,全部合格的给小组加分。(5、6题选作,答得好加分) 1、 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大多”在数量上作了限制,意思“有很多”但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2、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体会“每一个”的作用) “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3、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绝不会”能否去掉?为什么?) “决不会”极强的肯定语气,强调了苏州园林决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5、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是呈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的高下之分。 6、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表明了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 课堂挑战:未完成任务的小组争取一次机会,任意请一个组以《故宫博物院》为内容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的2个例子(老师确定),要求未完成任务的组回答。完成任务组举例错误,取消奖励;未完成任务组完成任务,则进行奖励。可随便指定未完成组成员回答。 (三)、语段语段,强化训练,复习旧课。(12分钟)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段话正确的层次划分应为( B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这段话所说的事物的特征是:[苏州园林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3.这段话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B、D 、E )。 A.下定义 B.打比方 C.分类别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列数字 4.“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 7、这段话说明中穿插的表达方式是( B )。 A.记叙和描写 B.描写和议论 C.描写、抒情和议论 8.把本段中起描写作用的词句写在横线上: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作用是: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 (四)、课堂小结:总结学习说明文应掌握的知识: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会判断并分析说明方法的左右,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小结课堂表现。(2分钟) (五)、教后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