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语文潮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5 9:48:3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 ——《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 教学主要程序: 1.阅读、讨论、理解课文。 2.读写训练: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题签,请大家巧用课文材料,根据题签上的题目创编故事。 各组派代表抽签: ①假如你是陈伊玲的弟弟,请根据课文内容,以“我终于找到了姐姐”为题创编。 ②假如你是 ③假如你是陈伊玲,第二天到工厂向领导汇报被录取的经过,想想该怎么讲。 ④假如你也是复试场上的评委之一,说说你参与了一场怎样的辩论。 ⑤假如你是在复试前一天的晚上被从火中救出的李大妈,看到复试失常的陈伊玲,你及你周围的乡亲们该如何想,如何做? …… 同学们写作、交流。 老师评讲、点拨。 这样的课叫做课文作文。 课文作文:要研读课文,要多向思考,要精心设题,要构思全段。 课文作文:不要重复原文,不要违反原文,不要脱离原文,不要拘泥原文。 [评 析] 这节课, 从教学设计的本质上看,这是一节很有“厚度”的学生充分活动的读写课。 这个教例的“厚度”,就出在这些个“假如”之上。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喜欢“宕开一笔”,让学生展开一下想象,如: 假如你是记者,受冰心奶奶委托,到重庆去看望了当年的“小姑娘”。说一说你们是如何进行交谈的。 假如“我”十几年后在另一个铁路工地上知道有一个“成渝”的模范工人,“我”怎样兴奋地找到他并谈到十几年前的往事? …… 这些“假如”,都是一种“单向假设”式的提问设计,它们往往被用于课文阅读教学的收束阶段,作为能力“迁移”训练、作为活跃教学气氛的一种手段出现。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 而上面教例却放开了思路,对“单向”的假设进行变角,进行叠加,用多个“假如”来结构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于是,这多个“假设”就组合成为一个“多向假设”的问题群,从而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的主体方式和主体环节出现在课堂上。 那么我们如何看这个教学设计的厚度呢? 1.从教学形式看,它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于一体,既是一种“课文作文”的形式,也是一种“创境作文”的形式。教材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例子,不仅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一个范本,同时也为学生说、写训练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2.从学法指导上看,它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具体情景进行创造想象,启发学生懂得读书要会读出言外之意,教给学生一种“潜台词阅读法”。培养学生一种善于联想、善于想象、善于品味的阅读习惯。 3.从思维训练上看,它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多向性,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学生既要读懂课文,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乎情理的创造,思维的品质能够得到良好的训练。 4.从教学效率上看,它使绝大部分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教学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不同角度的“假设”将他们引进课文,又将他们带出课文,将他们带进思绪飞驰的王国,教学能在充满欢悦和求知意趣的气氛中取得最佳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