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5.只取一瓢饮——《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语文潮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5 9:41:1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15.只取一瓢饮 ——《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节课。 课堂教学设计为两个步骤。 一、熟读课文。15分钟。 1.听课文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3.学生阅读自读提示,再读课文。 4.学生边读课文边概括段意。 二、选点突破。20分钟。 1.同学们讨论,选出文中的精段之一——“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作为学习的重点。 2.教师布置学生诵读此段,并在黑板上写下: ①中心句,②层次划分,③描写顺序,④动词的使用,⑤色彩美,⑥化静为动,⑦修辞手法,⑧诵读时的情感。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任选以上内容中的一至二项,从此段中找出答案,准备参加课堂发言。 4.教师要求学生依次自告奋勇起来解答上述问题,教师的点拨、小结与同学们的诵读穿插其间。学生解答并经教师修正的内容是: ①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②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③描写顺序为:山上,山坡,山腰。 ④动词的使用: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文中两个“露”字的含义不同。 ⑤文中描写色彩的词有: 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⑥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⑦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⑧诵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的情感的。 课堂上还留有几分钟,学生赛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评 析] 此教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自读课文的一种教法:熟读、了解一篇,品析、记诵一节。 教学设计的思想很明确:选取一个精段进行突破——只取一瓢饮! 教学过程的安排极为细腻。从大的环节来看,有铺垫过程(前15分钟),有深入过程(后25分钟),有收束过程(赛背课文),循序渐进,线条明晰。从教学的主体部分来看,教师十分细心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地分析理解课文,思路分析,形象分析,语言分析,语感体验等内容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以其特有的知识密度充实于一个精段的小小的“空间”。 教学的双边活动的安排也很合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多少语言,重在严密地组织教学进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多少时间懈怠,自读自悟的内容相当丰富。 45分钟的时间,能够这样处理好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确实令人赞叹。 当然,这节课也有弱点。教师若能根据此精段的多角度的分析训练,点示学生要注意和模仿这样的阅读方法,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就更能够显现教师教学设计的高度了。 严格说来,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应该有阅读能力训练方面的点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