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必定成曲调
——也谈语文阅读课的导入语
俗语云“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作为语文常规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历来被人重视。导入语的好坏常常影响一节课的教学,好的导入语,能让学生听起来坐如春风,沐如春雨。导入语的设计要遵循简明精炼、吸引力强和情感充沛的原则。下面就简谈几种导入语的方法。 一、激情飞扬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特别要根据教材内容用激情飞扬的“演讲”导 入课文,这样,定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如在教学《巴尔扎克葬词》一文中,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 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无愧于“批判”两字,那里面有对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的深刻揭露,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直观描画。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社会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也情不自禁地厉声痛骂。如今巴尔扎克离我们远去了,现在就让我们从雨果的评价中来缅怀这位文学巨匠吧!(板书课题) 这一激情飞扬的情境创设,有效的把教师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极大的心灵震撼和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情思牵动法 在教学的导语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蓄积,要在慢慢的启发诱导中,轻轻地牵动学生的情思,从而让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如教学《故乡的榕树》,就设计了如下 导语—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外求学,长时间没有回家,会有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呢? 学生:想家 (播放《常回家看看》的一段音乐) 教师:对,很想《常回家看看》,同样,一个人如果漂泊在外,他就会牵念故土。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也许大家还很熟悉,我们一齐回顾一遍: 乡 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了/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呢/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思乡,是游子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故乡的一草一树,都牵动着游子的梦,系着游子的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一位游子的拳拳眷恋故土之情,阅读黄河文的《故乡的榕树》。 三、类比联想法 就是把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与此相似、相关的内容,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我就设计了如下开场白: 中国古代有四大民间传说,它们是: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千百年来,这些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深深的打动了人们的心。究其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摧残的结果,除了这些民间传说外,历代都有反映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其中在古代乐府诗中就有与“梁祝化蝶”类似的作品,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孔雀东南飞》。 四、诙谐引入法 运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或套用书籍、报刊中的诙谐语段,恰到好处地安排在课文导语中,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陋室铭》,很多教师都大致采用如下导语: 一部由中学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且被搬上了银幕,这部小说就是——《花季。雨季》(出示小说)。 对于这部小说的内容我们现在不作什么评价,只是其中有一篇歪文恰似天府的 “怪味花生”,咀嚼再三,别有一番味道。它是这样写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这段文字,虽然内容可笑,做法不可取,但读起来倒也琅琅上口,你也许还会佩服作者的“匠心独具”呢,不过,我告诉你们,它可是十足的“盗版”。不信,咱们来看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 这样的导语,无疑大大增添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五、诗词铺垫法 中国的传统诗词博大精深,讲究意境和善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作铺垫,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如教学《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的: 秋,是丰收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觉都各不相同。同学们还能说出一些描写秋的诗句吗?(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再投影出下列例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风秋雨秋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累”。这些诗句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从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中体会出诗人忧愁、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文人常借秋景来抒发自己凄苦的心情。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同样是清、静、悲凉的。那么,他是怎样把自己的“主观色彩”与大自然的“客观色彩”合二为一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故都的秋》。 六、同题比较法 有些课文的引如可以通过同一题材的比较中慢慢渗透,在学生“情意紧跟”之时“逼其就范”。如教学《雨霖霖》就可以这样设计: 自古以来,分别是痛苦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亡妻之间的“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共同的主题:分别是痛苦的。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那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柳永在《雨霖霖》中是如何写“别”的。(板书课题) 总之,语文阅读分析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故事启发法、设置悬念法、对联品味法、随机提问法等等,但在具体操作时,它们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互相渗透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要在“导”上下功夫,只有巧导、妙导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心神与智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