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试论教师的主动性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8 22:38:0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试论教师的主动性 你的教学工作“主动”了吗? ——试论教师的主动性 陈鉴霖 (311811 浙江诸暨市学勉中学 ) 现在我们一提起“主动性”三个字,马上就会与“学生”来一个“超级链接”,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发挥出来,就不是科学的教学,教师就是罪人。这是对的,但大家似乎没有好好地想过,咱们老师其实也应该有一个“主动性”问题。 主动思考。现在写文章的教师是越来越多了,因为评职称就有一个硬杠子,一定要有文章。那写的人多了,是否就意味着思考的人也多了呢?非也,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 是也。文抄公既多,思考自然无从谈起。而由此而来的一个必然后果是:不思即死。反映在课堂上,是课堂气氛死,因为一切“照章办事”;反映在课外,教师自己觉得教书就这么回事,没什么动力,学生觉得语文课就是死记硬背,跟“大脑”无关。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会直接恶化语文教育环境,而它们的形成正因为“不思”。当然,不思的来由除了教师主观上的因素,也有阅读的客观因素。很多思考都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比如《语文学习》的“关注”、“争鸣”、《中学语文教学》的“特别关注”、“问题之鉴”、《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的“杏坛茶座”等栏目,思考涉及面很广,密度很大,要加入讨论,就非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不可,因为每个人的实践都是有限的,间接经验是必要的,而一些理论性强的话题则更不必说了。 主动参与课堂。这在新的老的教学观念中都是被忽视的。过去的教学观念中,老师的身份是裁判,高举一个标准答案当苹果,要学生跳起来吃,吃到了就好,吃不到则拎他们起来硬吃;现在的教学观念中,则要求教师做旁观者,具体操作是,不管学生怎么说,只要有一点点道理,就要加以肯定,好好好,非常好。前一种做法当然是错的,因为它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把老师自己吊死在了一个标准答案上,而且使得看似庄严的思考过程变成了纯粹的“猜谜”游戏,只会让学生和老师都厌倦,并且感到语文课没什么意义。而后一种角色是大家正在提倡正在争着充任的,据说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凸现出来,但这样就好了吗?如果做老师的对学生的说法只求其稍微有点对,那么这种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怕未必能促进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而只会给他们造成这样一种观念:反正老师会大加肯定的,那就“简单(浅浅)地说说吧”。于是看似大家都思考又变成“乱弹”游戏了。而在没有真正思考的情况下,要让学生说“错”,比要他们说“对”难得多。从更坏的角度来考虑,这甚至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教师根本就是在敷衍了事,又有什么味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