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向特级教师学套路 |
作者:溪东学校…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4 10:04:0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宁鸿彬语文教学艺术初探 溪东学校 陈国明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法”即“套路”,是初阶,“无定法”则是高阶,是“套路”熟后生巧的必然结果。特级教师往往因教学艺术精湛,教学风格独特为人称道、效法。年轻教师向特级教师学“套路”可少走弯路,早出成果。且看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的“套路”——妙问生花式。 [教例一] 师:《七根火柴》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他俩谁是主人公?(按:陡起波澜) (学生有说是卢进勇的,也有说是无名战士的,各执己见。) 师:谁是主人公,是从全文分析。……无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你们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按:引导学生揣摩英雄的精神境界) 生1:他想,我要把七根火柴交给部队。 生2:他想,这每一根火柴都能给更多的同志带来光明和温暖。 生3:他想,部队有了这火柴,就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了。 生4:他想,我死了算不了什么,要让更多的同志活下去。 生5:他想,这火柴能点燃革命的烈火…… 师:注意到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这七根火柴的吗?这又说明了什么?(按:于细微处见精神) 生1:他把火柴并排摆着,夹在党证里,用硬硬的纸包好,放在腋窝里。 生2:并排摆着,是怕火柴摩擦点燃。战士把党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火柴夹在党证里,说明战士把火柴也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生3:腋窝里最不容易受潮,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为别人想得特别周到。 师:那么,到底谁是作品的主人公?(按: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 生:(全班学生异口同声)无名战士! 师:谁说说理由?(按:不因答案得到解答而满足,再次设问,验证学生是否真懂) 生:作者着力刻画的是无名战士,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无名战士表现出来的。 师:无名战士,并非真的没有姓名。作品以“无名战士”出现,有什么用意?(按:问在学生阅读的忽略处。于“无疑处”生疑,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的层次) 生: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有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却没有留下姓名。作者想告诉我们,这位战士是无数革命先烈的代表。 师:无数革命先烈为我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要用行动做出回答。 (按:思维之花悄然绽放!这里的提问没有浅层次的平庸化的“碎问碎答”,而是融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于一体,达到了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的高度和谐统一。) 类似的妙问还有: [教例二] 师:魏巍同志告诉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事例,是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精选出来的,是最有代表性的。那么,魏巍同志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呢?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 (按:以简驭繁,以一统多,很有思维冲击力。由此带动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和深入品析。“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以此明证。) ——《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例三] 师: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师: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按:没有干巴巴的讲解,没有细碎繁琐的分析,而是以问题铺路,很自然地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例四] 师:假如有一座博物馆叫做“红军博物馆”,假如你是这个博物馆里的一名讲解员,假如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你的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按:问题设计很“抓人”,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六根火柴”而不是“七根火柴”,有情境,有悬念,学生的阅读欲望不想被勾起来都不行。) ——《七根火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也证明,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宁老师如解牛之庖丁,匠心独到,巧运斧斤,他的语文教学有许多令人击节叹赏 “妙问”,堪称经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