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作者:何其勋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4 10:04:0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珙县 何其勋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兴趣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偏科倾向,特别是偏远的村镇小学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教师不愿教语数以外的学科,学生也不愿学习这些学科,于是出现自然、社会、美术、思品等科目被挤占的现象,学生成天沉浸在语数之中,久而久之,对语文、数学也产生了厌倦情绪。 在提倡全面发展,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今天,面对此种现象,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关键在于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好知识。 激发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好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能力。 培养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不断丰富知识,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兴趣。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辅导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特别注意使学生对教师自己本人产生兴趣,有好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第一、不断地学习,丰富教师自己的知识;第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讲民主、讲科学的教育理念,使师生关系和谐协调;第三、教师应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努力使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大发明家爱因斯坦认为"爱好是最好的教师",英国学者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也指出:"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作的时候"。可见让学生感兴趣十分重要。 由于诸多因素导致许多小学生(特别是乡村学生)对语文,数学以外的学科不感兴趣、不想学,作为这些学科的教师首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让尽量多的少年象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有位自然教师在上第一节自然课时,不是一上堂就讲课,而是玩了一个"清水变浊"的游戏,课前准备了一杯澄清的石灰水和一根吸管,上课时告诉学生他吹几口气就能把水都变浑了,学生自然不信,结果他用嘴叨着吸管吹了一会儿水果然变浑了,学生们很惊讶,教师此时坦然地告诉大家,这并不是他有特异功能,而是一种化学现象,接着讲了"空碗呼酒"等原理,勉励学生努力学习自然,就可能解开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迷,学生由此对他所自然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位教师他充分懂得"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三、教师选择好突破口,使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教学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 1、谈话激趣 教师在教学《沙漠里的船》一课时,针对学生己有的知识--浩瀚无际的沙漠,风沙滚滚,不会有船,加以启发引导,江河湖海,帆来船往,自然不足为奇,而课题却说沙漠有船这船指什么?学生读了当然知道指的是骆驼,但骆驼怎么成了船呢?学生自然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演示法: 教师利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操作演示,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的目的。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让学生用瓶子盛水,然后一粒粒往里边放石子,水面就随石子的增多而升高,最后溢出瓶口。使学生明白乌鸦喝水的原理。 除此之外,还可采取:游戏、表演、活动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学生对教师、学科、教学内容之间任何一个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能导致对其他的产生兴趣,同样学生对其中之一特别不感兴趣,可能导致对其他的失去兴趣。"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只有教师具备了渊博的知识,认真设计好、上好每一堂课,确保学生对教师本人、对所教科目、所学内容的喜爱,学生才能真正把知识学到手。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