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幽默艺术的美感效应 黄宗辉 引语——“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苏联 斯维特洛夫)
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幽默之所以受到教师的青睐和学生喜爱,不仅仅在于它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在于,它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 一、能激起学生的愉悦感,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幽默是语言的润滑剂,它是用谐趣的手段来表现言者的思想感情,能激起听者的愉悦感,使之轻松愉快,爽心舒情。大凡幽默,没有不令人发笑的,它是一种“笑”的艺术。课堂上,学生或神经高度紧张,或精神疲劳过度,或昏昏欲睡,或“神”飞室外。此时,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风趣的故事常能使学生启齿解颜笑声顿起,从而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竞选州长》一课时,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纽约州长见到马克·吐温后,极端仇恨,说道:‘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的,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这则小故事的引述,使学生忍俊不禁,其心境明显处于愉悦状态,并在一阵轻松的笑声中感受、了解、把握了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 二、能启迪学生智慧,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 幽默,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它不光是靠轻松取胜,而且在轻松之中体现出理性的内容,使听者能在笑声中得到智慧的启迪,意会到其中奥妙之所在。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举手问道:“我们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伟大、强盛的国家,既然如此,‘全盘西化’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位老师略加思索,笑着问道:“你身体健康吗?”这位学生恰是一位肌肉发达,体格健壮的人,其他学生看着他代答道:“棒极了!”老师接着说:“你为什么不能吞食苍蝇呢?”学生闻而思之,都忍俊不禁。这位老师针对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认识的情况,没有采取简单说教的方式,而是巧妙地用“健康的人也不能吞食苍蝇”这一喻体来加以比说,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示,加深对我国为什么不能全盘西化这一国策的认识,使他们在笑声中去辨别真伪、善恶、美丑。 同是讲“归谬法”这一论证方法,一老师从理论到理论,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难得其要领。而另一老师则匠心独运,讲了这样一则幽默故事:加拿大人朗宁从小在中国长大,他参加竞选州长时,对手攻击他,说:“听说你是吃中国奶妈的奶长大的,那你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回答说:“不错,我是吃中国奶妈的奶长大。不过,有确凿证据证明,你是吃牛奶长大的,可见你的身上有牛的血统。”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这位老师趁此要求学生弄清朗宁是怎样反驳对方的。学生们由此及彼,以表入里,牢固地掌握了“归谬法”的论证特点。 三、能暗示自己的思想,令学生体味言外之深意。 幽默并不仅以轻松取胜,而是笑语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之中蕴含着睿智,要令人幽默默识,思而得之。好的幽默往往产生委婉曲折,含蓄蕴藉的美感效应。例如: 一堂语文课上,教师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一首七绝。这位学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字写得又高又大,引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该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亦颇有得意之色。这位教师待静下来以后说道:“这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这位教师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没有大发其火,也没有一本正经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思而得知后的笑声中受到教育。 总之,课堂幽默所产生的美感效应是很大的。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定能使教学增光生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