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当加强语言艺术的修炼
“林老师,我真的很怀念您,怀念您的课堂。我终于明白了语文课叫人瞌睡,责任不在学生,而在老师。”这是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给我来信时说的话,看了他的信,我感到的只是沉重。这是一个初三孩子对于课堂教学发自内心的感叹啊! 孩子的学习热情是怎么丧失的呢?就是从一次两次没了兴趣而瞌睡开始的!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加速发展,我们做老师的已经真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用“一桶水”去灌“一杯水”了。现在的孩子并不“单纯”,他们通过多种媒体接收的信息不见得比我们少,我们做老师的用自己固有的那么“一丁点儿”知识同学生比“富”,也不见得能有多少优势。孩子的头脑比我们转得快,想得多。我们真的要能使他们常常“耳目一新”,常常受到“超级震撼”,我们得在“教育策略”上多动脑筋。 就说说教育者的语言吧。 同样的意思,表达形式不同,其效果是大大不 同的。 我在才上讲坛的时候,较为拘谨,上课完全是“背教案”,讲得很卖力,但没有一点灵气,课堂上往往也就没有一点生气,总有时间停滞了的感觉。后来,慢慢地学会在教学中注意“调控”,有时甚至“插科打浑”,像“武则天坐在深宫里没有电视看”、“欧阳修扛着摄像机在滁州漫游”等一语既出,立马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课轻松愉快,一堂课不知不觉间就下来了。总是吃纯瘦肉,嘴上会起火的,孩子们也还需要萝卜青菜。教育教学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 没有激情,就没有创造,就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愉悦的学习心境,所以我常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个好心情,给学生一个好心情。”有时我叫学生回答问题,三个字的名字只叫他的名而不提他的姓,偶一为之,就显得亲切。恰当得体地引用学生的一两句“名言”,能给学生以创造的冲动。 即使是批评,也同样要有“心计”。有一天上完课我叫学生做发业,有两个“调皮蛋”喊:“没拿到作业纸。”作业纸一般不轻易少的,但又不值得去理论,于是我说:“去我的办公室找找。”两个人一个接着一个准备离座出去“透风”,这时我就说了:“两张作业纸一个人扛就行了,哪用得着两个人去抬呀?”同学们笑了,他们也笑了。 教育者,说话要说到孩子的心里,教育才能有效果。 一次一个叫孙璐的女孩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我的嗓子太沙哑了,我不能像小鸟一样地唱歌,我对生活一点信心也没有。在她的日记本上我写下了这样的话:林老师的视力很差,可他一点也不抱怨,因为他的身体是他的父母和自然所赐予的,他无可指责。要是他的德才不好,那就是他的终身遗憾了。再看到她的日记时,我的批语下面已经多了“Thank you very much”。 有一个同学问我说:“我是认真学习的,可我竟考不过整天在玩的人,这是为什么?”我说:“别苦恼,打个比方吧,林老师天天都在做眼保健操,但视力还是不如你,你说我这眼保健操到底是做还是不做下去呢?” 有同学有早恋的迹象,我开导他们:“到商场买衣服,在一楼看上一件,买了;在二楼看上一件更好的,又买了;等上了三楼,看上了一件再合适不过的,想买,钱却不够了。这衣服不如意,可以换,浪费点钱没多大关系;这人生态度当严肃,浪费了感情,那损失就再也没办法找回来了。” 总是这么用心地摸索着去做,我们是会赢得学生的心的,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赢得教育的主动权,赢得教育的实效。 记得以前一个老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跟学生这样说:“你家长的话可以不听,但老师的话你不能不听。”这话为什么不有这样说呢?——“你在家里要听父母的,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 古人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所以,做老师的当常常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 |